七大支柱产业坚挺 推动工业平稳增长
之 数读
2022年临近收官,珠海市统计局发布了一系列工业数据,详细披露了过去一年珠海产业第一推进近一年的成果与进展。数据背后,隐藏着珠海发展的哪些真相和趋势?南都为你详细解读。
A
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增长66.1%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9.16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较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珠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4.07亿元,同比增长2.1%。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94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排名全省第二;工业投资大幅增长66.1%,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今年前10个月,珠海各类型企业增长情况中,股份制企业完成增长值710.57亿元,同比增长15%;民营企业完成增长值656.89亿元,同比增长14.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长值117.67亿元,同比增长7.4%。
疫情之下,珠海七大支柱产业依然坚挺,推动全市工业平稳增长。其中,家电电气和生物医药两类支柱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23.2%、22.7%。而精密机械制造类企业同比减少0.9%,但总体仍呈增长趋势,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8.33亿元。
B
多措并举推动“产业第一”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全面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三年多来,珠海举全市之力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续写经济特区新篇章。
2021年12月,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明确把“产业第一”摆在全市工作总抓手的首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吹响全面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的嘹亮号角,把经济特区“金字招牌”举得更高、擦得更亮。
2022年珠海市两会上,珠海提出:力争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超6000亿元,进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万亿俱乐部行列。今年4月24日,珠海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发布“1+5+3”产业发展系列政策——这是“十四五”期间珠海工业发展的路线图,是珠海全面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的任务书,更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进击号角。
其中提出,全力实施好“产业立柱”“招商引资”“园区提升”“强核赋能”“要素保障”“服务流程再造”六大攻坚行动,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做强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格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和全省新的重要增长极。
为“产业第一”凝聚科技力量,8月31日,珠海市科技创新局正式出台《珠海市异地创新中心认定办法》,至此,珠海企业在市外建设运营科技研发机构,有了利好政策“加持”。
除了政策利好,珠海还拿出真金白银统筹建设5.0产业新空间,力争5年内统筹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50平方公里以上。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按照1年100亿元、5年不少于500亿元标准多措并举筹措资金,更多用于补齐园区软硬短板。
C
高端制造产业 成发展新引擎
伴随“产业第一”的全力推进,珠海新能源、集成电路和高端制造产业迎来新一波发展热潮,在珠海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迅速攀升,日渐成为推动珠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珠海“4+3”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2056亿元,同比增长18.5%,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1.4%。
22家企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全省第4,累计诞生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其中,以芯片为代表的珠海集成电路产业,今年以来捷报频传:成立仅两年的芯片IP企业芯耀辉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额实现近10倍增长;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越芯项目”如期进入投产阶段,有望进一步推动国内集成电路封装载板行业的智能化变革。
目前,珠海已聚集超过1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规模位列全国前十,并在蓝牙TWS芯片、打印耗材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基板等多个细分领域“领跑”全国。
新能源产业也有望取得新突破。今年5月,新宙邦科技、赛纬等新能源领域知名企业签约落户珠海,进一步补强珠海新能源产业链条。
当前,珠海“4+3”产业集群已有规模以上企业1213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比例71.9%,其中不乏高景大硅片项目、爱旭光伏电池项目、德尔塔摄像头模组项目等百亿级重大项目,也有众多“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愈发壮大,产业生态越来越优。
B03-04版
采写:南都记者 邱宜 综合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