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发展新质生产力,珠海打出四张“王牌”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建设“云上智城”,打造“天空之城”,特区立法“保驾护航”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亮 05-31 00:30

  2月27日,一架5座峰飞盛世龙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从深圳蛇口港飞起,稳稳降落在珠海九洲港码头,引起现场珠海市民围观。 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摄

  5月19日,工人在位于广东珠海的纬景储能珠海“超G工厂”工作。该项目是先进液流储能电池及系统的智能制造中心。 新华社发

  新质珠海之综述

  12道核心工艺100%全自动化,超300个机器人参与精密、柔性化生产,由AI驱动的智能制造工厂将电池的生产成本降低到极致……在中宣部主办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中,多家媒体记者近日走进纬景储能珠海“超G工厂”,现场极具科幻感的智能生产场景引来阵阵惊叹,这也是珠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年备受关注的热词,不仅联动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重要领域,也是珠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今年1月发布的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坚定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聚焦产业升级,抢抓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珠海万亿级现代化产业体系。”

  那么,珠海究竟靠什么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哪些成效成果?南都记者尝试探寻答案,从官方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公开报道中梳理出人工智能、云上智城、低空经济、特区立法四个关键词,这也是当前珠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张重要“王牌”。

  人工智能

  一批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平台落子布局 多所在珠高校设立人工智能相关学院

  过去一年,人工智能频频引发关注,类ChatGPT、大模型、自动驾驶、Sora等突破性技术大量涌现,AI不仅成为全球大国角逐未来高科技赛道的硬核引擎,也成为珠海构建新质生产力的一张重要“王牌”。

  走进珠海软件龙头企业——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办公区一排排电脑前,DAP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正加紧打造“新一代企业数字核心系统”,让软件系统变得越来越“聪明”,从而为国家电网智慧共享财务平台、数智司库体系、数电票、资本运营平台、多维大屏、税务大屏等重大项目提供全新的智能体验。

  远光软件董事长陈利浩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智”提质,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作用。目前,远光软件的产品都充分地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远光软件的研发和测试也都采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

  这是珠海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珠海已经聚集了一批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研发应用企业。全志科技、大横琴科技、格力智能装备、四维时代等企业入选省人工智能骨干(培育)企业名单,仅次于广州、深圳;华为(珠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德(珠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中星电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平台落子布局;多所在珠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相关学院,为珠海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作为珠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高新区表现尤为抢眼,在AI芯片设计领域,当地拥有航宇微、亿智电子、全志科技等涉及图像处理、算力算法等方面的企业;在AI应用领域,金山办公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办公助手WPS AI是国内协同办公赛道首个类ChatGPT式应用,东信时代的营赛洞见大模型是国内首款AIGC(即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营销领域的应用落地,当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规模已超180亿元。

  云上智城

  以新型算力和数字底座为支撑 构建“可计算、可运营”的数字空域

  无论是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产业,背后都离不开基础算力的支撑。瞄准这一关键要素,珠海今年提出打造“云上智城”的战略构想,构建以新型算力和数字底座为支撑,以云计算、大模型、人工智能、科技超市为依托的创新体系。

  据了解,由华发、华为共同推动的珠海“云上智城”项目已启动,涉及跨境电商、陪伴机器人、低空经济、海洋立体观测、AI基因测序等10余个应用场景,建成后将成为珠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范本的重要支撑。  

  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丛山介绍,将全面加快“云上智城”建设,使算力成为珠海最便捷、最普惠的创新要素,赋能珠海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将珠海打造成为国内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最为便捷、创新成本最低、创新效率最高的城市。

  与此同时,珠海将以“云上智城”为依托,建设国内最高水平的低空立体交通运营指挥体系,构建“可计算、可运营”的数字空域,形成支撑“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性”大规模低空融合飞行的安全运行环境,打开低空出行、旅游观光、无人物流配送、超视距飞行以及应急救援救灾、海空勘探、城市巡检等新场景的应用需求,丰富低空经济业态;推动低空经济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产业高效融合,加速形成低空经济和无人系统产业集聚发展良好态势。

  低空经济

  加大无人机头部企业招引力度 推进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开展

  2月底,全球首条eVTOL跨海跨城空中航线在珠海和深圳完成首次演示飞行,它将这两座被伶仃洋分隔、位于珠江口两岸的核心城市在空中连接起来,以往3小时的地面车程被缩短至20分钟。

  低空经济,是珠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又一张“王牌”。今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拓展中国航展四大平台功能,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及航空航天产业,打造“天空之城”。除了作为中国航展举办地的主场优势,珠海低空经济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现已集聚无人机飞行器、雷达系统、飞控及导航系统、芯片、电池部件等领域上下游企业40多家;拥有以中航通飞公司为引领的、全国领先的通用航空整机研制能力以及成熟的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在通航运营服务方面,有6个可供通航使用的机场和多个通航临时起降点。截至2023年6月底,珠海共有通用航空许可经营企业12家,占广东省的21%。

  今年3月,《珠海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支持开设低空载人航线,拟对经审批在本地新开设并常态化运营(公开渠道售票)的eVTOL载人航线给予补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岛屿数量最多、岛屿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之一,珠海毗邻港澳,海域辽阔、岛屿众多,优越的地理和区位,为低空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应用场景,是探索跨境跨域物流、海岛物流、森防应急、边防巡检的天然“练兵场”。

  据介绍,珠海正在加紧系统谋划低空产业规划,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加大无人机头部企业招引力度,延展低空经济产业链条。同时纵深推进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开展,支持区内企业开设载人飞行服务、旅游观光、飞行体验、飞行表演、低空文化科普等场景运营服务,丰富低空经济业态。

  特区立法

  强化要素保障、激发创新活力 首次将“新质生产力”写入地方性法规

  率先将“新质生产力”写入特区立法,是珠海从立法层面助力城市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探索。

  今年1月19日,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珠海经济特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3月3日起正式施行。引人瞩目的是,作为珠海首部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条例》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新质生产力”写入地方性法规,第一章便明确“珠海高新区应当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唐家湾主园区应当成为珠海培育、壮大、应用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条例》同时从强化要素保障、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提出“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平台优先布局在高新区”“市、区政府应当优先保障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用地”……

  早在去年9月,珠海市委书记陈勇履新后首次来到珠海高新区调研,便提出“高新区要持续增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创新显示度、发展辨识度,加快成为珠海培育、壮大、应用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凭借在创新驱动方面的多年耕耘,高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蕴不断累积。据统计,截至2023年,珠海高新区高企数量占珠海全市超过一半;国家小巨人企业43家,占全市62%;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32家,占全市56%;上市企业33家,占全市67%;科技型中小企业1484家,占全市53%;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5640件,占全市78%。

  采写:南都记者 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