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金湾试点“不分类不收运”
垃圾分类从“被动分”转向“主动管”

南水镇的小绿桶。
垃圾分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在珠海金湾区,“不分类不收运”正从一个刚性约束,逐渐转化为居民自觉行动的软性共识。从政策制定到宣传引导,从柔性督导到执法保障,一场围绕垃圾分类的治理实践正在这里稳步推进——它不是简单“一刀切”,而是一场有温度、有步骤、有远见的城市实验。
从宣传到执法
“不分类不收运”落地有章法
今年4月8日,金湾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印发《金湾区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工作机制指导意见(试行)》,明确以三灶镇(航空新城)和南水镇作为试点,强调“目的不是不收运,而是解决不分类问题”。政策设计之初就注重实效,提出“一镇一策”,严禁“一刀切”,为后续推广埋下伏笔。
事实上,南水镇的试点工作自2025年1月1日就已启动。该镇从宣传动员、机制建设、执法准备三方面夯实基础。通过社区讲座、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入户发放指南等方式,不断强化居民分类意识。据统计,截至目前,南水镇已开展宣传培训16场,日常入户走访近2100户,覆盖率达60%;志愿督导参与约840人次,覆盖全部14个居民小区。
就在8月21日下午,一场“不分类不收运”专项培训+体验活动在南水镇举行。活动现场通过播放拒收案例视频,清晰展现了“三次不合格即停运”的处理机制,并设置家庭分类沙盘推演环节,让居民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正确分类方法和错投整改流程。这类沉浸式培训正推动居民从“被动分”转变为“主动管”,为“百千万助力垃圾分类”行动筑牢群众基础。
政策落地不仅靠宣传,更有执法“托底”。金湾建立了“社区自查+镇级抽查”的监督机制。2025年1月至2月,共开展巡查约18次,出动56人次,联合综合执法办开展专项检查2次。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还推行“首违不罚”过渡机制——首次混合投放以教育为主,连续3次不改正的才依法处理,体现出政策执行中的温度与韧性。
从试点到常态
垃圾分类成效初显,居民参与率大幅提升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更在于群众的接受与参与。
在南水镇,垃圾分类正从“社区要求”逐渐转变为“日常习惯”。一位社区督导员表示:“刚开始很多居民不理解,觉得麻烦。但通过一次次沟通、示范,越来越多人愿意主动分、认真分。”
而在金湾航空新城片区,恒隆御雅园、德泰华庭两个小区作为“不分类不收运”试点,也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借鉴南水经验,航空新城组建了专业的垃圾分类督导队伍,在早晚投放高峰时段驻点指导,现场纠正混投行为。据统计,5月以来已累计开展桶边督导120人次,督导覆盖约600人次。
效果是显著的。居民参与率从35%跃升至80%。数字背后,是居民分类习惯的初步养成,更是基层治理与公众参与之间良性互动的体现。
垃圾分类不是孤立的环保行动,而是城市精细化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金湾区采取的“宣传与执法并重、服务与监管同行”策略,既体现了政策的刚性,也注入了人性的温度。
从“被动分”到“主动管”,改变的不仅是垃圾的处理方式,更是市民对公共生活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态度。随着试点经验逐步向全区推广,金湾探索的这条可持续、可复制的垃圾分类实践路径,将推动金湾的城市治理向现代化迈出重要步伐。
文|李洁琼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