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梅香学校:
承继集团“创感教育”理念 创设双减时代育人新样本


这是一所“新锐”学校——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下梅林片区,隶属于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旗下的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梅香学校(下简称梅香学校),是一所高起点定位和高规格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耳目一新”,是这所学校最鲜明的关键词。样貌新、课程新、教学设施新——是大多数人对它的直接观感。
2021年,南方都市报社联合深圳市教育学会、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共同主办第七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论坛”活动,发起“深圳教育改革创新大奖”(以下简称“创新大奖”)评选,以表彰一批先进典型、评选一批标志性事件、汇编一批优秀教改成果。其中,梅香学校荣获最受关注新锐学校(园)年度奖。梅香学校的“新”已成为许多家长和学子的共识,那么它的“锐”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师资创新
形成高学历锐师+高年资名师的优师阵容
作为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旗下标杆学校之一,梅香学校秉承集团“创感教育”理念,坚持“向生活求教,为未来育人”。“作为一所崭新的校园,学校历史不长,但这也是有利的一面——可以承继于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可以推行更多更大胆、更前卫的新教育实践。”该校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以“全纳、开放、多元、卓越”为校训,以“首善立德、远见树人”为育人使命,以“培养走向世界的、完整而有创造力的现代人”为目标,积极建构并推行“创感教育”,着力建设美丽校园、书香校园、创感校园、智慧校园和幸福校园,积极推行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的“四修课程”,以课程和课堂为抓手,培养学生“六维三力”即“创感六大思维”与“未来三大核心竞争力”。其中,“创感力”这一理念,发轫于以上海师大教授黎加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黎加厚等学者提出,“创”就是创新、创造、创意;“感”就是感性、情感、感觉、感悟。这种“创感力”正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之处,也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为培养学子的“创感力”,为培育“未来人才”,则需要配置与之相匹配的师资力量。依托于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的优势背景,成立时间并不长的梅香学校已经吸纳了一支高学历师资队伍,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近70%(博士学历2人)。省、市、区级骨干教师云集,其中区级以上名师占比近40%,形成了高学历锐师+高年资名师的优师阵容。
在孵化“未来人才”的道路上,梅香学校已经做好了硬件设施准备、教育理念准备和师资力量准备。这,正是梅香学校“锐度”的彰显与体现,也让人们对这所新面孔的校园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课程创新
教师由独奏家变为指挥家
“今年,教育界最热门的关键词就是‘双减’,这意味着,学生的负担要‘做减法’,但与此同时,课堂教学质量做‘加法’”,梅香学校课程相关负责人表示,“双减”背景下,更需要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所学校的核心内涵,在于它的课程建构。围绕“创感教育”这一新兴教育理念,梅香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创设了一套全新标准的课程体系。承继于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的教研路径、教育标准、教研文化、教研氛围,梅香学校开展了主题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感课堂”“基于合作学习的指向核心素养创感课堂”“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创感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系列研讨活动,通过展示课、研讨课、竞赛课等多种形式,掀起梅香的“课堂革命”。
一批具有“梅香特色”的课堂应运而生——比如,转变传统课堂“师讲生听”的学习方式,开展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注重教学整体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快乐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目标。
梅香学校全面推行“大单元教学”,打造具有实验特色的创感课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梅香学校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创感课堂注重四个转变,教师角色由讲授者、指导者变成课堂设计者与参与者;学习内容从“单一知识”转到“结构化的知识”、“学科”转到“跨学科”的内容整合;学习方式由“被动学”转向“主动学”,由无目的的学转向有意义的学;教学组织则从“课时”变为“单元”,既见树木,更见森林。
学校通过代表备课组先行、先研,再整体辐射推进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系列地推动课堂变革;聚焦课堂现场,通过推荐课、研讨课、竞赛课等多种形式,全员参与,多轮进行,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掀起课改风潮;采用专家指引、同伴磨课、现场研讨、反思总结、成果物化等,多路径、多渠道,全面推进课改进程;围绕“大单元教学”,以点带面,逐步攻克“大单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样态、整体作业设计、多元评价反馈等问题。
梅香学校积极推进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与时俱进地推出了围绕“创感”教育核心的《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教师创感思维评价指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感课堂”课堂评分表》,这是一根重要的指挥棒,激励和引导教师更具目的性、科学性地进行课程的改革与优化设计。
梅香学校正在践行的“课堂革命”中,始终牢牢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如,初中语文课以“语言”为抓手,在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训练思维,浸润文化;初中数学通过各类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寻找学习意义;小学数学课通过游戏化、情境化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美术课则创设创作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周边的美,在绘画创作中提升审美情趣;音乐课将音乐知识与故事情感有机融合,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让学生触摸学科灵魂,感受音乐美好。
又如小学数学肖琳莉老师的《小明的一天》,就是创造性地采用了情景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儿歌播放、实物观察、游戏闯关、创意制作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与钟表相关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故事思维、游戏思维和统合思维。初中语文庞璐老师的《让人物在场景中丰满起来》,通过“福尔摩斯来袭”“我能串联成段”“描摹身边场景”,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生动、有序表达,培养学生的故事思维、同理思维和意义思维。
“教师要从课堂的独奏者变成课堂的指挥家,能引导、指挥每一位学生都发声,并共同奏响和谐课堂交响乐。教师还应该是学习的研究者,研究学习方法,钻研学习方式,保持学习动力,不仅教学生知识,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拥有对学习的期待和动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梅香学校课程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家校关系创新
深入社区开办“家长学堂”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共建和谐家校沟通桥梁,形成完善的家校共育机制,是新时代学校成功的必由之路。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梅香学校也有许多创新之举。
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在深圳市率先提出建立“立德树人德育高地暨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本项目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开放、长效、系统、灵活为原则,以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个场景为载体,以家庭教育促进委员会和协同育人支持中心为组织主体,基于“一统两行三合四联”框架协调全社会育人。“一统”,即由党组织统一领导,统筹协调;“两行”即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合”,即教师、家长和社区三方合作;“四联”即学校、社区、政府和公益组织联合。集各方力量为一体,积极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项目建设以来,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在积极探索中浮现出一批代表性案例,积累了丰厚成果。而梅香学校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梅香学校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工作大格局,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注重动员家长力量参与家校教育。家庭教育要走专业化、规范化之路。率先成立家庭教育促进委员会,组建了包含家教专家、家长讲师团、心理工作者、家委会等在内的专业团队,凝聚起共同推进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举办家长讲堂,邀请家长给孩子们讲座;组织家长义工队,协助疏导校园周边交通,开展各类主题活动,通过活动进行促进亲子交流,为家庭教育创设新的途径。
梅香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专题讲座已经成为响亮的社区品牌。梅香学校井光明副校长、教师团队组织参与了多场讲座,透视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焦点、难点问题,主题包括“如何对待孩子期末考试成绩”,“青少年电子产品的使用”,“亲子沟通技巧”等等,为优化家校关系、亲子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文:周正阳 制版:戴越 邓诗君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