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二附属小学:探索城市劳动教育新模式新样本






“五育并举”是当今教育的热门关键词。“五育”中的“劳动教育”,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深圳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二附属小学(下简称教科院二附小)始终将“劳动教育”作为该校的一项品牌特色,在课程、预算、空间、校企合作上不断激励师生积极践行、开展劳动教育,逐渐形成了教科院二附小的劳动教育品牌特色。
早在2000年,教科院二附小便建设了700平方米的楼顶生态种植基地,为师生打造了劳动教育的优质空间和设施。历经20多年的沉淀、优化与升级迭代,教科院二附小与时俱进地突破城市劳动教育的形式与瓶颈,精细化地创设劳动教育课程,演绎出了城市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新样本。
劳动教育课沉淀长达21载,校企合作打造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我们一直强调以劳动实践为抓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科院二附小李泓霖校长介绍,早在2000年前,学校便着手建设700平方米的楼顶生态种植基地,种植了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所有植物,并和深圳市农科中心植物研究所合作,种植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种植了深圳少有的树木菩提树,可以说,积极配置了开展生态劳动教育的植物资源和优质自然资源。
“让学生按照班级认领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保护各个班级的树木植物健康成长,在与植物生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小学生的成长,而且为学校和小区奉献了一片绿。”李泓霖校长说,教科院二附小在每年学校预算中都有专列劳动实践教育、环保实践教育的专项资金,每年对劳动教育基地进行补充完善装修整改,力促劳动教育能够适合学生年龄实际,适合小学生心智特点,开展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活动。
2017年,为了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设施的升级迭代,教科院二附小开启了新的“校企合作”模式,邀请深圳市前海希牛同乐环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对楼顶种植基地重新设计,建设改造了约750平方米的楼顶生态环保基地,经过这次“升级转型”,增加了30多平方米的温室基地,加装了楼顶安全红外线探测装置,对每一块地块种植进行了重新规划,根据二十四节气种植了无土栽培植物、有机土植物、水稻和多种中药材。
除了设施升级外,课程资源也迎来升级。李泓霖校长介绍,该校在前期主要聘请深圳市农科中心工程师对学生种植的蔬菜瓜果等时令植物进行管理,聘请深圳市前海希牛有限公司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收获,而且对长成的蔬菜水果进行加工制作,例如制作蔬菜面条、水果沙拉,并把收获活动水果蔬菜带回家让家庭食用,扩大了社会影响面。”
让每一个班级都有一块可进行班级劳动实践的场地,让学生在播种养护收获中体验劳动的酸甜苦辣,让每一个班级都有一块可进行班级劳动实践的场地,让学生从劳动中体验收获体验劳动的乐趣,让同学们在劳动中锻炼筋骨,健全体魄,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劳动者,这是二附小开展扎实的劳动教育的初衷。
2021年9月,教科院二附小楼顶劳动实践基地再一次迎来“升级转型”。学校聘请深圳市诗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教科院二附小楼顶的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升级整改并派出技术人员对学生种植的蔬菜瓜果等时令植物进行维护管理。学生的每一块“劳动基地”都将获得精细化养护和种植指导,2021年7月份,深圳诗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袁隆平团队(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合作,在我校五楼劳动实践基地种植“巨型稻”和“海水稻”,这是全国首例在屋顶种植“巨型稻”和“海水稻”并试种成功。
从2019年开始,为进一步强调学生对劳动过程的认识,教科院二附小连续三年在天台生态农场举行“水稻收割礼”活动,在水稻成熟时邀请家长、周边学校师生进行体验活动,学校策划镰刀收割、打谷机脱粒等环节的庆水稻丰收,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频道也连续三年进行了报道,除此之外还用视频直播方式向家长向社会发布,家长群众浏览量达到上万次,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有些家长和学生第一次看到水稻原来是这样收割的,感叹:这才是真实的劳动教育啊!
除“生态农场”外,教科院二附小还致力于劳动教育的常态化、持续化开展。将班级劳动、班级大扫除纳入常规评比。“劳动”已经成为该校最火热、最鲜明的标签之一。
拓展城市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涵,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在城市,由于用地资源紧张,劳动教育可能并没有特别充裕的场地。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教科院二附小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突破“空间限制”,为学子提供优质劳动教育场所。“跟其他的城市学校一样,教科院二附小以往开展劳动教育时,也遇到较难突破的瓶颈。此前,校园里没有足够的场地去开辟农田菜地教学生种植农作物,学习农业生产劳动。教科院二附小也是城市学校,而且位于深圳市中心,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开展劳动教育,相当于螺蛳壳里做道场。为了解决劳动教育场地问题,教科院二附小把教学楼顶空间改造成天台农场,这也是一次重要的创新。”李泓霖校长说。
李泓霖校长还指出另一个现实,许多老师的劳动技能都有限,特别是生产劳动,缺少种植养殖经验,所以需要技术支持,需要有一定技术技能经验的指导者。这些都对劳动教育的开展质量构成影响,在城市学校尤为突出。
劳动教育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的课程和教材。“劳动教育没有像语文、数学学科那样的教材、教参等课程资源,有些老师觉得无从下手,无计划性,比较随意。因此,我们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李泓霖校长表示,该校明确了劳动教育理念和目标,让劳动教育最终达到“三益”的目标。课程体系采取了波浪推进、螺旋上升的策略,课程体系图谱分年级、分学期、分主题、有计划地安排劳动教育具体内容。
让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产生跨学科连接,提升学子综合素质
此外,该校还注重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比如语文课,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就可以安排师生到天台农场实践、观察,做记录。2020年水稻收割礼期间,在学生参加完水稻的收割、脱粒等环节后,马上安排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李俊副校长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记录当天的活动,学生当天就写出了大量的作文和诗歌。学生撰写的诗文作品获得媒体刊载。
数学课上,师生会到天台农场测算菜畦的面积,高年级学生利用已学知识绘制天台农场平面图,低年级的在天台农场校园寻找数学元素,任务单中提出问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答案。英语课让学生到天台农场进行说写实践训练。科学课上,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给黄瓜搭架子,让学生拿起锄头,体验杠杆原理,让学生记录茄子的生长全过程,亲身经历中认识植物种子,识别根、茎、叶、花、果实的成长变化过程。
天台农场的绘趣亭也是专门为美术课写生搭建的。学生可在此进行静物写生,水彩画,招贴画。学生还利用天台农场的植物叶子做出了精美的粘贴画,
天台农场也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主战场,环境课程的老师指导学生用天台农场植物的汁液调和成染料学习扎染,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用劳动号子把劳动与音乐结合起来,教科院二附小每年的水稻收获节开始的时候也是在“击鼓开镰”礼环节开始的,用传统音乐让学生感受丰收的喜悦。
劳动教育在教科院二附小“开花结果”。2021年7月,深圳诗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袁隆平团队、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在我校五楼劳动实践基地开展杂交水稻试验种植,试种100天的巨型稻高度是2.15米,同时,也成功种植了海水稻。袁隆平爷爷提出的“禾下乘凉梦”如今在福田区教科院二附小成为现实,并在孩子们心中开花结果。
文:周正阳 制版:向丽宇 邹虹香 丰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