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红山中学: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未来学校”教育新生态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既符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要,也符合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问题导向需求。近年来,深圳市龙华区一直在创新中求发展,打造深圳中轴教育高地。在去年深圳市施行新高考的第一年,以“博雅融通,未来在我”为办学理念的深圳市红山中学在龙华区拔地而起,办学一年来,该校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家校社联动协同育人能力,瞄准创新以及创新人才背后更深层次、更为内核、更具教育属性的创新素养,全面构建开创立体的“未来学校”教育新生态。
红山中学负责人何浩说:“对接国家强基计划,厚植爱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打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努力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和领军人物’,红山中学有能力实现这些目标!”
逐步打通K12+高校强基路径
构建拔尖人才精准培养体系
2021年初,龙华教育提出以“十大行动计划”引领教育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多创新、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这“十大行动计划”中就包括K12贯通培养行动计划,即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K12贯通培养体系,通过探索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路径,打通幼小、小初、初高、高大衔接。
何浩表示,龙华区公办中小学K12贯通培养,是当前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有效路径。高中教育应打造“K12+高校强基”模式。高一阶段,利用国家基础课程,引导学生培养对重点学科的兴趣,可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竞赛课程。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安排优秀师资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竞赛辅导,鼓励学生参加省市竞赛。高二阶段,对接高校资源,开设强基实验班,定期安排高校教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优与选拔。高三阶段,打通双一流类高校强基计划招生路径,提前布局学生校考面试工作。
红山中学对接高校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高校、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高端人才。早在该校成立伊始,便与清华大学开展了深度教学合作。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布局优势和深厚的教育科研基础,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自我理解、研究、掌握、运用学习规律;利用红山中学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的优势,优化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科学习、人生发展上给予红山学子更高层次的引领。
红山中学提前谋划,2021年8月就成为电子科技大学优质生源基地,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共享拔尖创新人才课程。由电子科技大学的院士、教授定期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进行系列化授课,全面激发红山学子的内生动力。为推进深圳市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高中育人方式变革,计划在6月由深圳市龙华区教科院主办,深圳市红山中学承办,邀请强基计划示范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参与的“强基计划”龙华论坛在红山中学学术报告厅顺利举办,这标志着红山中学探索K12+高校强基路径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目前该校高一年级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强基班及清北“博雅班”等,打造的科研奥赛中心制定落实尖子生和待优生培养方案,组建了奥赛和强基计划团队,并开设了信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课程,成为深圳市龙华区信息奥赛中心、化学奥赛基地,并与众多双一流高校建立合作,打通K12+高校强基路径。
强化家校社联动协同育人能力
在校内校外推动教育深刻变革
从建校伊始,红山中学便以“未来学校”的办学定位而吸引到众多家长。这所学校如何“打开边界、融通未来”,靠的不仅是高端前沿的创新实验室、充满未来感的建筑空间设计和高品质现代化的师资队伍,且在育人模式上作出了一系列变革。
红山中学不仅对接强基计划,还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课题、国家重要会议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去。学校构建了“351”课程体系,“3”:博雅筑基课程、融通固基课程、未来强基课程。“5”:学习力课程、审美力课程、自治力课程、创新力课程、领导力课程。“1”:幸福课程,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涯教育、家庭教育。
该校所有班级实施小班化,并实行导师制、个性化教学,通过学习共同体课堂“导—思—议—展—评—检—练”七环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创设真实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所学知识生活化、社会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同伴之间,依靠团队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的品格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何浩认为,学习共同体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打开了学生学习的黑匣子,摒弃了“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这不仅是课堂生态的变革,也是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的深刻变革。
红山中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习。为构建开创立体的“未来学校”教育新生态,该校创造性地打造了四大中心,进一步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其中,学生自治中心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设计、自主规划,和老师共同参与学校建设,培养学生未来参政、议政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做到我的未来我做主。家校共育中心,致力于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培养体系,打破学校边界,让共同体文化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共同体学习研究场景遍布校园和社区,做到校园有多大,图书馆就有多大,促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提升育人效能。
为此,学校还充分利用红山电视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家、名师、院士、教授讲座,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生命成长共同体”。例如今年五四青年节,该校就举行了一场“青春面对面”直播活动,特别邀请到了龙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王玉玺。该节目由红山中学学生成长中心负责人刘米竹老师担任主持人,聚焦成长主题,致敬所有的青年奋斗者。教育局局长、骨干教师、学生家长与优秀学子在活动中一起来回忆青少年时光,畅谈教育与学习。
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撑新高考改革
全面育人体系为学生未来发展布局
红山中学注重文化育人,以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自我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中国与世界等多维度融通的多元文化浸润师生,致力打造一所理科见长、文理兼备的学术性研究型品牌高中。该校虽是新校,但传承深圳本土名校基因,负责人何浩是深圳市高级中学发展壮大的重要参与者,具有理论高度和实战经验,其丰厚的文化底蕴、领先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将有助于引领红山中学走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对于一所“未来学校”来说,只有高品质、现代化且能在业务上不断提升的教师队伍,才能锤炼出更出彩的课堂,才能创造未来的教育。红山中学现有68位培养过一大批985学生的名教师。其中,全国正高、特级和地级市以上学科带头人占全校教师比率达70%;一流名校优秀硕博应届毕业生占全校教师比率达30%。这样的师资队伍在研究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背景下,遵循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高度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学生精心打造了30多个社团;将利用简上体育综合体的完善体育设施和强大的世界级教练资源,进行网球、篮球、排球、游泳、击剑等项目的分类教学;利用“红山之声”电台、“红山下的看见”信箱等学生自治中心的互动平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和领导力,促进学生全面而自主的发展;同时,该校还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开创性共建共享智慧学习中心,开发了生涯规划与心智教育活动,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培养核心素养的需要,提高高中三年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以尽可能集中的精力发展个人特长,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规划出清晰而准确的成长路径。
文/王童
制版:李斌 邓诗君 黄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