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质生产力指数发布,番禺区获最高五星评级
推动“智造+智核”深度耦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广州南站(无人机照片)。从这里出发,乘广深高铁只需48分钟,就能抵达香港市中心的西九龙站。 新华社发
近日,《广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调研报告》发布了针对11区的广州市新质生产力指数评估情况,结果显示,天河、番禺和黄埔获评最高五星评级。
番禺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潜力?多位专家认为,一方面,番禺区可以发挥广州大学城“智核”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现有优势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走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大号地铁”开通、广州新中轴线南延至番禺长隆,番禺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要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建设,加强重大功能片区之间的交互联动,将广州南站的“天量客流”转化为“人才流、信息流、资本流、商务流”。
近年来,番禺区加快推动“智造+智核”深度耦合,奋力打造智造创新城;依托企业重大项目构建汉溪大道港澳企业高质量发展共建共享产业带,擦亮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区品牌。
发挥广州大学城“智核”作用 推动教育城向创新城转变
20年来,广州大学城由“低洼农田”变成拥有12所高校、近20万师生的科教之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与人才资源最为丰富的“智核”。
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全市首个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一粒粒“创新种子”在这里破土成长。现如今,广州大学城集聚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以及213个各类科研平台,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领域;累计建成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以及12个高校双创基地;超1200家科创企业从这里启航,其中不乏全球独角兽创新企业、“单打冠军”企业。
“广州大学城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地,要利用好这一片区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发展新兴产业。”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胡刚认为,广州大学城的高校、科技人员密集程度较大,可以参考硅谷的发展经验,推动教育城向创新城转变。“这不仅要靠番禺区的努力,还要争取省、市的协同推动。”
番禺区也在多措并举推动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比如,启动“青蓝计划”,7年来累计引进青蓝项目超660个,其中500余个优选项目成功落户番禺,参与创客超10万人;2023年推出的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短短两年培养近500位“创二代”之星,促成119家企业注册落地。
“教授、学生花了精力创业,要承担责任,也要明晰利益分配。政府、高校要携手营造好的创新生态支持创业者,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建设未来产业提供稳定的金融‘活水’。”胡刚说。
今年7月,广州大学城管委会携手广州金控集团、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广州首个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金谷联盟,将整合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及孵化器等系统资源,进一步完善广州大学城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打造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带 要营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
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四年提出,推进建设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今年,番禺区在广州大学城南岸规划建设东西庄科技创新集聚区,联动智造创新园、天安科技园、番禺汽车城、狮子洋增长极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区等一批重大产业平台,打造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带,为培育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型移动出行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如何打造好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带?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欧江波认为,广州大学城是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策源地,需要花时间耐心培育,打造广州大学城科技园、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带很有必要。
“当今时代,从创新想法到产业化的距离越来越短,构建良好的产业经济发展生态成为重中之重。”欧江波表示,用好广州大学城这一重要创新资源,不仅要在空间布局规划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生态营造,做好软件服务配套。“营造创新生态的本质是集聚人才,需要玩创意、玩风投,也需要更好的城市品质、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新新人类’来这里创新创业,不能只是画图纸、造房子、建产业园。”
广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院长王方方也认为,广州大学城要继续深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方位创业体系,构建从创意萌芽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推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和项目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通过高标准建设东西庄科技创新集聚区等重大产业平台,吸引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番禺区也不断挖掘广州大学城创新潜力,架设起高校科研成果供给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对接桥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征集多达2582个入库项目;组建超1000名专家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开展“项目产业化高校行”“禺企专家行”等活动。
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速105.5% 推动现有优势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多位专家认为,番禺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依托广州大学城的“智核”优势,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另一方面也要推动现有优势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番禺区的产业基础深厚。番山ABP总部园区周边集聚100多家灯光音响产业链企业,从小零件到专业检测实验室,产业所需都能覆盖到;在番禺汽车城内的同一座园区内,电池企业和广汽埃安两家不同公司间没有围墙,埃安有了订单,通过数字化订货系统,供应链企业可以做到同步响应……这种几乎“零时差”的生产协同效应,正是产业链的强大作用。
近日公布的2024年1至10月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番禺区工业投资实现141.8亿元,同比增速33.4%,排名全市重点工业区第二,并连续28个月实现双位数增长;工业技改投资实现83.8亿元,同比增速105.5%,超进度23.2%完成全年目标。
番禺区围绕广汽埃安引入40多个零配件及相关项目,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本建立,成为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欧江波举例道,番禺区要持续推动汽车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延伸产业链,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发挥市场化、国际化优势。
番禺区的时尚产业同样具有发展优势:聚集3.4万家服装企业,涌现出比音勒芬、希音等一批龙头企业,从设计到生产最快仅需7天。这也成为番禺区打造数字化快时尚产业的重要支撑。
2023年底,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宣布正式入驻番禺区。2024年9月,广州市番禺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王方方建议,番禺区可以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生产效率;进一步优化数据等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赋能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比如,通过“电商+厂商”的模式,整合服装服饰、珠宝首饰、灯光音响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时尚产业成为第二个千亿元级产业。
广州新中轴线南延至番禺长隆 现代服务业发展或迎新机遇
从城市空间布局看,番禺区也迎来新利好。今年初,广州在面向2049的战略规划中提出“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16字城市空间发展方针,番禺区成为11区中唯一拥有双中轴(新中轴、活力创新轴),一个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的区域。
番禺区在新中轴线番禺段的规划建设中也明确提出,将抢抓广州“两洋南拓、两江东进、两轴南延”的历史性机遇,高标准。
“广州的重点在于东进和南拓,番禺区要发展,核心着眼点就是‘副中心化’。”欧江波认为,番禺区东部有广州大学城、西部有广州南站,在此之间坐落着长隆万博片区,既有创新资源、生活配套,又有便捷的交通,是非常理想的南部中心区。
“广州中心城区向南拓展,必须要经过番禺,这不是跳跃式发展,而是在现实基础上的顺延。”胡刚认为,广州新中轴从洛溪南延至长隆旅游度假区,或将为番禺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长隆万博片区集聚了希音等跨境电商企业,带动了就业、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
“现代服务业发展不仅仅是建几个商场、写字楼,还要将文旅体、大学、资源连通起来。”在他看来,南大干线串联起广州南站地区、长隆万博片区、大石先进制造和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广州大学城、番禺汽车城、东部莲花湾等重大功能片区,只解决了车辆通行问题,要让各个板块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好地交互,还要更重视汉溪大道这一生活性道路的打造。
广州活力创新轴则面向科技时代,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大学城、狮子洋增长极为核心载体,打造智慧策源芯。
“位于广州大学城南岸的新造是一块未开发的宝地,现如今广州大学城和新造之间南北向的金光隧道已经连通,东西方向的南大干线也建成了,周边高端楼盘、地铁线路等硬件配套初具雏形,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胡刚补充道。
粤港澳大湾区“大号地铁”加持 广州南站再添新流量入口
5月26日,广佛南环(佛山西站-番禺站)、佛莞城际(番禺站-东莞西站)的贯通,与已开通的佛肇城际(佛山西站-肇庆站)、莞惠城际铁路(东莞西站-小金口站)相连,实现“四线贯通”,连通广州、佛山、东莞、肇庆、惠州5城。
这条横跨5城的粤港澳大湾区“大号地铁”中心枢纽就在广州南站,向西向东辐射,使得5城交通、人流、文旅商贸联系更紧密。不仅广州南站的聚集效应将更强,同时加速长隆万博、广州南站双圈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商圈的空间载体。
“改革开放最早就是在珠三角地区的南海、番禺、顺德,番禺区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一优势还在进一步提升。”欧江波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大号地铁”的开通能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也更凸显番禺区的枢纽优势。
随着3月26日广州足球公园项目全面开工,广州南站商圈迎来一块重要的拼图,形成了自带顶级流量的“足球公园+南站”功能组合。而海珠湾道全线计划于2025年通车,建成后也将搭建起一条广州中心城区至广州南站的快速通道,预计从内环路东晓南高架桥出发15分钟便可达广州南站。
胡刚认为,明年正值十五运会召开,广州南站片区将迎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体育交流互动的高峰期。粤港澳大湾区“大号地铁”的开通加强了番禺的区位优势,可以更方便地通达佛山、东莞等周边城市。
“广州南站作为亚洲最大的高铁站,不仅要接得住客流,还要留得住人流。”胡刚进一步展开道,广州足球公园可以吸引更多人来到南站,就近去看体育赛事、演唱会。广州南站周边可以建设更多酒店、商业体和生活配套,让人们能够出站便在番禺落脚、旅游度假或开展商务洽谈。
王方方也认为,可以通过打造广州南站TOD,将交通枢纽功能与周边商业、住宅和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站城一体”的发展格局。同时,将长隆万博和广州南站作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平台,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文商旅经济和数字经济。
文:王美苏 制版:陈欣 邓诗君 杨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