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环卫:“一把扫帚”扫城乡 革新绘就全域高颜值

环卫工人在清洗三栋镇宣传栏。
清晨的惠城区马安镇水贝村,身着崭新工服的环卫工人已开始巡回保洁。村道旁光洁如新的垃圾分类亭,曾经杂草丛生的“六边一区域”变得清爽有序。这焕然一新的景象,正是惠城中心区环卫一体化改革向镇村延伸的生动缩影。自2024年4月启动以来,惠州市环卫事务中心以“一把扫帚扫到底”的革新实践,打破城乡环卫管理壁垒,为“百千万工程”筑牢坚实环境保障。
改革破局
从碎片到统管 迈向长效智治
过去,惠城中心区环卫工作分散在市区两级12家公司及多个市直部门,“多把扫帚分头扫”导致职责不清、卫生死角频现。一体化改革彻底改变这一局面:通过全域整合,将32个零散标段压缩为江北、江南两大片区,由两家本土国企分片包干,保洁面积覆盖达3987万平方米;制定“同城同标”作业规范,确保每日道路保洁超16小时,繁华路段全天巡回,新增19条道路纳入管理。改革实现降本增效双赢,年节约财政资金达9562.4万元,同时大幅提升装备与人力投入,车辆设备超3000台,人员增至3544人,较改革前增员6%。
随着《惠城中心区环卫一体化及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精细化实施方案》印发,改革进入2.0升级阶段。新阶段聚焦实施一年来发现的问题及垃圾分类难点,逐项制定整改措施;科技赋能智慧监管,工牌定位覆盖全部网格员,城市运管服平台实现“问题发现-派单-整改-复核”全流程闭环;机制创新建立“重点道路、卫生死角、风险点位”三套账台账,推行“落叶清理”应急响应,道路保洁等级实现四级动态调整。
深耕乡村
打通最后一公里 激活长效“美颜”
改革锋芒精准指向“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居,一体化服务深度延伸至汝湖、三栋、马安等镇。针对“六边一区域”顽疾,今年以来累计开展288次专项行动,清理卫生死角220万平方米;31名河道保洁员对28条乡村河道常态化维护,清理水面漂浮垃圾72.4吨。设施升级方面,水贝村等精品村实施“桶点革命”,科学规划点位、高频清运清洗,三镇累计更新更换分类垃圾桶947个。模式创新提升效能,“机械除草+药剂抑草”及“人工+机械”河道保洁在鹿颈村、官桥村等试点成效显著,基本实现“路面见本色、河道无淤积”。
长效管理依托常态化考评与应急保障双轮驱动,建立“周检+月考”制度,今年以来检查道路1677条、公厕366座、镇村点位433个,问题整改率达100%;高效护航龙舟赛、开渔节等30余场大型活动,如在共联村活动中精准增设桶点、增派保洁,达成“活动零垃圾滞留”效果;全民共治氛围渐浓,联合部门开展“门前三包”宣传,乡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激发村民自治热情。
未来图景
织密服务网络 铺就生态底色
“环卫一体化不仅是城市治理革命,更是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抓手,”惠州市环卫事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力织密城乡“一体化”服务网:深化镇村覆盖,重点优化三栋、汝湖等镇垃圾转运站管理,破解“标准低、能力弱”瓶颈;巩固长效,坚持高作业标准频次,深化桶点收运模式改革探索,确保持续成效;精准配置资源,依据各村需求及反馈,建立道路保洁等级科学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人机投入;强化协同联动,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设。
从城市主干道到乡村小径,从西湖景区到汝湖河道,惠州惠城这“一把扫帚”扫出的,远不止洁净街巷,更是一幅城乡等值的美好生活图景。随着这张服务网络越织越密、越织越牢,一个“高颜值”的惠城,正为“百千万工程”铺就最坚实亮丽的生态底色。
文:吴方
制版:李思萌 郭红霞 卢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