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河入选国家幸福河湖建设名单
龙华“六水共治”绘就“城水相依、人水相亲”新范式

龙华区水务局系统推进河湖治理与生态修复,不仅改善水环境质量,更重塑城市滨水空间。
2025年,作为龙华区母亲河的观澜河迎来高光时刻,成功入选国家幸福河湖建设名单,成为深圳首条获此殊荣的河流。这条承载着龙华区发展的河流,在龙华区“六水共治”战略的深度推进下,完成了从基础补短到品质飞跃的蜕变,勾勒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图景。龙华区水务局系统推进河湖治理与生态修复,不仅改善水环境质量,更重塑城市滨水空间,实现“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和谐共生。
观澜河的蝶变,不仅在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在于其对区域发展的强劲赋能。依托这条生态长廊,龙华区大力培育绿色水经济产业,以水为媒,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以14处水文化阵地为核心,精心绘制了一幅贯通山河湖水、彰显人文底蕴、增进民生福祉的“水文化地图”,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中轴的龙华区注入源源不断的水韵文脉发展动能。
筑牢水安全防线深耕水环境治理
实现“碧波映城、鱼翔浅底”
以“防大汛、抗大险”为战略基点,龙华水务将冬修水利作为年度攻坚“必修课”,切实提高水务设施防灾减灾能力。今年以来,累计1413立方米河道小微水体清淤、6189立方米排水管渠疏浚,全面提升河湖行洪能力提升。面对14轮强降雨考验,通过智慧调度系统与精准预警机制的协同运作,实现安全度汛“零伤亡”,让城市防洪屏障成为守护民生的坚实底线。
秉持“控源截污、生态补水、系统修复”治理逻辑,龙华水务以管网改造为突破口,打通1.02公里进厂污水主干管“主动脉”,完成28处市政排水工点升级,构建起8593.65公里管网“网格化+专业化”运维网络,为2690个小区提供“管家式”排水服务。针对生态基流短板,建成全流域补水体系,20条支流可实现每日47.9万方常态化生态补水。如今的观澜河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Ⅲ类,13条支流及君子布河水质全部优于Ⅳ类,让“碧波映城、鱼翔浅底”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态日常。
节水增效激活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滨水焕新打造城市“会客厅”
以“节水优先、科技赋能”为导向,龙华区打出“计划管控+技术革新+再生利用”组合拳。对946家重点单位实施用水指标动态管理,上半年完成20家节水专项检查与9家水量平衡测试,非居民用水量同比下降4.54%。通过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与二次供水改造,管网漏损率降至4.23%的行业领先水平。全域再生水输配网络已打通28个智能取水点,实现3公里服务半径全覆盖,上半年向大唐宝昌电厂等重点区域供应再生水301.92万方,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日臻完善。
以观澜河碧道建设为引擎,龙华区融合“一段一主题、一季一景观,昼夜两特色,晴雨皆风光”设计理念,打造世界级都市亲水长廊,推动城市空间布局功能优化和品质提升,带动产业升级,累计建成碧道87.06公里。打通27处滨河慢行断点,建成15个水文化景观节点,13.4公里堤防提标改造使生态岸线比例从46%跃升至79%。依托碧道经济带,省级水经济试点观澜古墟累计接待游客超660万人次,2025年观澜河龙舟赛吸引单日1.7万名观众观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在此交织成城市活力新地标。14处水文化阵地串联成“水文化地图”,让市民在亲水乐水中触摸城市水韵文脉。
观澜河入选国家幸福河湖是“幸福河湖”最生动的诠释——它不仅是水质指标的数字跃升,更是城市文明与民生福祉的价值共鸣,也标志着龙华治水进入“生态价值转化”新阶段。从防洪固安到生态提质,从节水增效到滨水赋能,“六水共治”战略正推动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层变革——不仅让河流成为展示深圳生态文明的窗口,更通过“生态+文化+经济”融合模式,使其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底。未来,龙华区将深化水环境系统治理,让这条母亲河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中轴勾勒出“人水和谐”的生态图景。
文:张小玲 刘庚怀
制版:李斌 王娟娟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