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中流击水 挺膺担当 希望就在前方

落子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无比应该也无比正确 耐心细心在逼仄处行船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海华 06-27 02:10

  伶仃洋上,一条满载货船行经深中通道。 南都记者 徐杰 摄

  似乎只是直起腰来回头一瞥,便蓦然惊觉2025的进度条已拉到一半。在这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年份,锚定变革提质、聚势跃升的既定目标,须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气势,亦要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的信念。

  这半年,本已不易,更兼外压加码;这半年,奋力打拼,毕竟功不唐捐。

  略加检视,至少有三者值得一说,即关键处落子的大手笔,逼仄处行船的细功夫和无声处干事的真精神。

  关键处落子的 大手笔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黑天鹅乱飞,灰犀牛狂奔。

  一季度,经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国家统计局据此认为,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不料,特朗普挥起了“对等关税”的大棒,致使世界经济变数陡增,也令中国外贸深度承压。

  在这一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会议首次提出“四稳”,即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专家认为,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全面科学把握,释放了扎实稳住经济大盘的强烈信号。

  虽然后来僵局出现缓和,但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长期战略。自己的事有千万条,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无疑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消费率总体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扩大消费的潜力巨大。提振消费的着力点并不少,比如“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及“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举措都可尝试。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数据显示,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171亿元,同比增长5.0%。这当中,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3.0%、33.0%、30.5%、25.6%。有意思的是,5月底以来,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些关于部分地区暂时无法申领“国补”的讨论。对此,有关部门郑重澄清: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政策没有变化,补贴资金使用进度符合预期,第三、四季度中央资金将陆续下达。

  消费品以旧换新何以如此备受关注?有媒体指出,虽然5月12日中美就贸易问题达成阶段性协议,但对等关税仍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工业生产、出口、投资增速均放缓,且低于市场预期,只有消费在以旧换新政策、假期增加和电商促销提前等因素共同拉动下超预期增长。作为“村里的希望”,消费品以旧换新可谓重任在肩。有关部门为大家算了一笔“放心账”:今年直接向地方安排3000亿元国债资金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1月和4月已分别下达两批共计1620亿元中央资金(占到全年规模50%左右),支持地方做好一、二季度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后续还将有1380亿元中央资金在7月(三季度)和10月(四季度)分批有序下达。相关部门将指导地方进一步优化完善补贴发放方式,确保政策实施更加平稳有序、资金均衡使用到年底。

  中央领导近期在北京和江苏等地调研时反复强调,要沉着冷静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困难挑战,以更大力度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进一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潜力。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教授建议:中国要在分析美国政策逻辑偏误和软肋基础上,采取反制霸凌与反对脱钩的两手并用方式加以应对,同时提升经济产业技术水平和巩固生产率追赶势头,直面内需不足消费偏弱伴随的内外不平衡因素,着力实施扩内需、增收入、促消费的再平衡战略。可见,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是关键之关键,在此处落子,无比应该也无比正确。

  逼仄处行船的 细功夫

  4月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除了办好自己的事,同等重要的还有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内外兼修,不可偏废。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须统筹考虑通盘谋划,激发内生动力和拓展外部空间要左右开弓相得益彰。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从何处发力?“加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政策力度”“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霸凌行径”等都是必选项。

  自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达成阶段性协议一个月来,美国采购商订单激增,中美航运市场“一船难求”,充分反映了两国间巨大的双向需求。不止乎此,国际舆论认为中美经贸磋商意义重大,既直接关系到中美探索化解贸易争端的路径,又事关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遗憾的是,就在美国稍微消停一点儿的同时,欧盟又单方面取消了与中国的高层经济对话,理由是“多起贸易争端没有取得进展”,这使得中欧经贸关系陷入新的不确定性。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靠什么来对冲?自身的确定性,特别是政策的确定性。外贸承压,那就要想方设法来减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向之一即为稳定外贸。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发布的系列金融政策中,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在支持外贸企业发展方面,鼓励银行将更多贸易新业态主体纳入贸易便利化政策、优化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外汇资金结算、便利诚信的承包工程企业境外资金集中管理等便利化政策。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方面,在全国实施支持科研机构吸引利用外资、扩大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便利、缩减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等便利化政策。完善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统一本外币管理政策,便利募集资金调回境内使用。近期将新发放一批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有序满足境内主体境外投资合理需求。

  决策层也在多个场合表明了态度。中央领导6月17日至18日在山东调研外经贸工作时强调,要加大稳外经贸支持力度,加强对企业支持服务保障,充分发挥企业竞争优势,持续推动外经贸高质量发展。外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稳外贸也是稳住经济大盘的题中应有之义。相应地,稳外资也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6月19日开幕,何立峰表达了中国政府一贯的态度: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欢迎全球跨国公司和企业家来华投资兴业,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共创未来。

  要说金融领域开放的大动作,也许当属中央金融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意见》明确,经过五至十年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全面提升,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显著提高,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显著强化,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在《意见》列举的若干措施中,就有“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内容。

  当美国和欧洲对中国试图关门落锁的时候,中国开放的大门却越开越大,不断以自身发展为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继续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锚。耐心、细心地在逼仄处行船,这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自信。

  无声处干事的 真精神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外贸承压之下,中国企业向世界展示出来的是韧性、智慧和实干。

  任正非在与人民日报记者面对面交流时说的一番话很能说明这一点。当记者问“面对外部封锁打压,遇到很多困难,心里怎么想”时,任正非回答:“没有想过,想也没有用。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困难就困难嘛,什么时候没有困难?刀耕火种的时候不困难吗?石器时代不困难吗?人类用石器的时候,哪能想到有高铁。中国在中低端芯片上是可以有机会的,中国数十、上百家芯片公司都很努力。”

  什么时候没有困难?当困难可以归咎于外部环境的时候,人们也许可以为自己的自暴自弃找到十足的借口,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怨天尤人只会浪费时间错过机会。面对困难,唯一的选择就是努力克服。就像面对一座山,唯一的选择是翻过去一样。中国有句话叫“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还有句话叫“老天饿不死瞎家雀”。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智慧。

  义乌商户吕成均就有这样的信念和智慧。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三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也让人们从这位普通的商户身上看到了中国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第一句话:“超越波澜,相持之时尤需沉得住气。”第二句话:“人无信不立。我们坚持长期主义,以恒心办恒业,不做一锤子买卖。”第三句话:“大家从容不迫,期待着风雨过后见彩虹。”记者的感悟是:三句话道出了企业经营的耐心、诚心和信心,这正是当下广大企业顶住压力、奋力奔跑的强大内因,也是中国经济平稳前行的深层逻辑。保持耐心、秉持诚心、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定能在风雨中战胜挑战,拥抱绚烂彩虹。

  在这方面,广东的外贸企业堪称知音。5月上旬,南都、N视频推出“关税冲击下的广东突围”专题报道,深度走访记录广东各行各业充分研判、科学谋划、主动调整,借助广交会等平台,于市场变局中开产业新局的探索实践。突围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寻找新的市场缓解关税冲击,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的市场布局能够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任何时候都是如此;二是苦练内功,让产品无可替代,让供应链更多元,提高市场竞争力。其实,广东的外贸企业早已经是“惯看秋月春风”的了,无非是压力有大有小而已。

  当然,外贸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时并非各自为战毫无支援。政策支持之外,这本身也是一种市场需求。6月11日,广州国际贸易集团正式揭牌。该集团将聚焦“外贸综合服务+供应链运营”双线主业,以“一站式外贸服务+供应链服务+金融支持+数据赋能”为核心,打造中长期千亿级市属重点内外贸一体化平台企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枢纽。市场上类似的服务主体应该并不鲜见。

  还要看到,在倡导内外贸一体化的背景下,出口转内销也是可行的路径。在今年的“618”大促活动中,不少外贸企业就“向内转”,针对内销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无斩获。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培育了2200多家内外贸一体化的领跑企业。浙江、上海、广东等经济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率达到了30%左右。内外贸一体化,可以通过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商品、服务、要素的高效流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更强。

  行百里者半九十。何况现在还不到九十,也许永远都在路上。于个人、企业和国家而言,绝不言败,挺膺担当,是希望,也是荣光。

  (李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