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1月4日,北京警方通报了3例涉疫典型案例。案例一是某航空安保有限公司员工刘某私自拍摄传播密接人员流调报告的相关信息,致使患者及其家属、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手机号码等隐私泄露;案例二是违法行为人彭某阳主观臆断编造了“某烤肉店、某咖啡店、某酒店等多个地方都是环境阳性”的虚假信息,引发恐慌;案例三是犯罪嫌疑人刁某轩,未按疫情防控规定佩戴口罩,与店员发生争执后,持刀将该店员扎伤,被刑事拘留。
这三起案例颇具代表性,指向了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痛点。要看到,近一段时间以来,在疫情局部散发的背景下,患者隐私被泄露的情况又时常出现,给患者造成极大困扰的同时,还是对患者不幸感染后的二次伤害。这其中,以成都被确诊女孩的个人隐私被泄露为代表,不少网友对其私生活指指点点。由泄露隐私引起的舆论次生灾害当然需要泄露者为此负责,尤其是要以法律惩戒的手段重新对隐私保护予以强调。
另外,疫情防控中,公民预警和主观捏造有所不同。根据最高法相关解释,对虚假信息,应充分考虑信息发布者、传播者在主观上的恶性程度,及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只要信息基本属实,发布者、传播者主观上并无恶意,行为客观上并未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对这样的“虚假信息”理应保持宽容态度。但是,谣言涉及疫情状况,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的,应进行打击。倘若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的后果比较有限,应以批评教育为主,以行政处罚为辅。案例二中,虽然彭某阳并无恶意,但主观臆断和引发恐慌的后果,则需要负一定责任。
最后,则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遵守防疫的相关要求。过去一段时间,国内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同时在高温季节,戴口罩出门却不好好佩戴口罩成为当下一些人的习惯,一部分人甚至可能会觉得,把口罩挂在耳朵上就属于戴好了口罩,而店员的提醒则属于无理取闹。然而,随着冬季来临,本土疫情散发,这种佩戴方式无疑成为隐患。要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就需要公众继续遵守防疫的相关规定。刁某轩持刀扎伤店员的行为虽不常见,但却是个人陋习演变为犯罪的极端化表现,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公布,是强调超越防控底线必定要承担刑事责任。
三起典型案例的公布具有很强的借鉴和警示意义,一方面提示各地相关部门要对疫情防控中泄露隐私等行为一查到底,让违法行为人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又在提醒公众,面对疫情信息做出反应的行为边界在哪里。尤其是,在春节即将来临的大背景下,疫情可能会出现小规模的反复,作为社会治理的管理方和作为防控主体之一的公众都需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面对不确定的疫情变化。
从公众层面,如果说去年春季的防控重点是在公共卫生习惯的养成上,那么今年或许需要强调以法治思维树立正确的防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