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在书房许个小小心愿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宣华 02-08 01:50

  风俗

   李宣华  福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期冀着这块“地”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的心灵“栖息地”在书房。每到年末岁首,我都会到书房,像当地农人过庆贺丰收的“圆冬节”一样,对自己过去一年里看了什么书写了哪些文字刊发了哪些作品来个“盘点”,然后信心满满地对新的一年来番海阔天空的美好畅想。多年如是。

我喜欢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对我书房的称呼:自留地!每次母亲出门买菜回来,问父亲我去哪儿了。父亲便会笑嘻嘻地说,他能去哪儿,一下班就到他的“自留地”了。

我对几乎是文盲的父亲,把我书房比作“自留地”的想象力,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你看,那一个个书橱,俨然就是一块块盎然生机的“田地”,“一条条田埂”围着“一畦畦地”,那琳琅满目的书籍,不就是地里冒芽破土的水稻、大豆、甘蔗、玉米?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农人在地里挥汗如雨,我在书房这块“自留地”里手不释卷;农人下地日出而作,抢时耕耘播种,我进书房争分夺秒,收获春华秋实。

不过,书房这块“自留地”和父辈们耕耘水稻的黑土地,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毕竟,农人种的地,“人努力,还要天帮忙”。记得,家里开荒数十亩发展水稻制种那些年,年年在授花粉的关键时间节点接连下雨,让产量大大降低,愁煞了父亲。后来,父亲开始种植烟叶,眼看进入采收烘烤阶段了,又遭受冰雹袭击,结果一片片烟叶被炸得“千疮百孔”。这样的天灾防不胜防,但作为农人的父亲从未善罢甘休。因为,父亲和每一位农人一样,他们深深地知道“守护的机会只会留给播下了种子的人,没有播种,老天再好,也等不来粮食满仓”。

我到离家几十公里外的小镇上初中当寄宿生那几年,由于不堪每周往返家校要背米背菜走二三十公里山路的重负,一度想“打退堂鼓”逃学。尤其是在春雨绵绵时节,那山路才走不到几里就全身湿透。每遇下雨天,父亲必定作陪,看我行走艰难,泪眼婆娑,铁骨铮铮的他也跟着抹眼泪。但父亲态度一向十分坚决,“你必须去读,错过了读书,你就要像父亲一样一辈子靠天吃饭!”

我没有辜负父亲。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见父亲每次走到我的书房“自留地”,都十分享受。随我到城里居住后不久,父亲还自告奋勇报名参加了社区诗词创作培训班。两年前,已过古稀之年的父亲试着写,并反复琢磨修改的一首《春来早》,我觉得特别棒,常常吟诵,以示激励:春雷春雨春来闹,笋芽破土满山腰。平安二字值千金,创业路上把喜捎。春霁春风春来召,山田吐绿裙裾飘。溪水连天通四海,信心满怀劈浪涛……

我知道,父亲在这首诗里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此时此刻,静静地坐在书房等候新春佳节钟声敲响之际,我悄悄地许下心愿:愿我的这块“自留地”在新的一年,绿色葱茏,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