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预付式消费坑多,治理要快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综合 05-02 01:10

  短评

“预订的年夜饭没吃成,钱能不能退?”“健身卡马上到期,还能延长时间吗?”“商家关门了我该找谁退款?”……媒体报道,疫情发生以来,预付式消费纠纷明显增多。

作为一种新的经营和消费模式,预付式消费一度受到市场的欢迎。一方面,这种模式有助于锁定客户并快速回笼部分资金,从而减轻经营压力,另一方面,消费者通过预付也获得了一定便利和优惠,理应是双赢的结果。一项调查即显示,62.6%的消费者办理过美容美发行业预付卡,高居榜首,排在第二、三位的行业则为餐饮和综合零售行业,分别占47.3%和38.5%。

但是随着预付式消费的普及,相关纠纷也在日益增多。今年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分析2019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时就指出,“预付式消费进入健身、美容、餐饮甚至教育培训领域,维权事件多发”。而在疫情的冲击之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预付式消费引发的纠纷更有激增的趋势。

据报道,预付式消费引发的纠纷之中,预付卡有效期、经营者跑路和退换卡纠纷是消费维权中的三大问题,其中最令消费者诟病的又非“经营者跑路”这一个大坑莫属,而且不少消费者透露,一旦遇到经营者跑路,由于不易找到维权对象,一般的消费者也耗不起时间和精力,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试想一下,一个消费者预付了一笔款项,刚刚品尝了得到优惠的喜悦,还没来得及消费,经营者却跑路了,还有比这个更尴尬更愤怒的事情吗?

预付式消费领域之所以乱象不断,缘由很多。法律不完善、监管有漏洞是原因之一。在现行法律体系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等关于预付式消费的规定都比较原则,而在实践中,不具备发卡资质、不按规定发卡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

市场中的双方信息不对称是另一个原因。经营者的资质、信誉、经营状况等信息,消费者无从获悉,往往在优惠的“利诱”之下作出冲动选择。

经营者失信成本不高也是一个原因。由于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惩戒力度不大,一些违法经营者有恃无恐,跑路后改头换面重来者也不鲜见。

有鉴于此,针对预付式消费乱象,近年来相关专家也提出了不少建议,一些地方也相继出台了探索性措施。如北京市在2019年12月出台规定,要求经营者须上报预收资金支出情况,同时明确“健身卡有效期不应超过3个月”“卷款‘跑路’将面临市场禁入”,力图遏制乱象。类似措施富有针对性,其效果毋庸置疑,但从长远考虑,铲除预付式消费领域的顽疾,首要还是立法完善,然后从市场准入、合同监管、资金监管和失信管理等方面着手,建立完整的综合监管体系。

预付式消费原本是一个不错的模式,激发消费潜力又是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人们放心消费,需要赶快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