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纸面服刑”,权力失守背后有多少“蒙面人”?
日前,备受舆论关注的“纸面服刑”事件等来官方回应,据新华社报道,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牵头,联合纪委监委、法院、检察、公安、司法、监狱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已着手重新全面核查、调查内蒙古呼伦贝尔男子巴图孟和“被判刑15年却一天牢都没坐”事件。
热搜一天不追,你就可能完全不明所以,“纸面服刑”一词对应的,是一桩足够荒诞却现实存在的刑罚执行乱象:1993年6月,呼伦贝尔男子巴图孟和因犯故意杀人罪被法院判刑15年,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涉事人员却一天监狱未坐,在判决生效后顺利办理了保外就医手续,直接从看守所回家,再然后就是2007年顺利拿到“刑满释放证明书”,在当地继续人生开挂,入党提干当人大代表……与此同时,被害人家属却是在“持续20多年反映”中备受煎熬,直到2017年涉案人员被重新收监。而在2020年7月,《半月谈》就此事采访当地多个部门,之后数月却未见回音。
从法院判决书到办妥一应手续的保外就医,再到“一保到底”的刑满释放,于外人看来颇具神秘能量的巴图孟和,在服完他那段纸面程序上的15年刑期后的“开挂人生”颇令人诧异。但事实上,无论是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职务、职位,还是人大代表的头衔并未对“服刑期满”人员有明确限制。在一般的社会常识中,保障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权利,还远未到既往不咎的程度,这也让公众对导致本案逆转的背后人员有更多的疑问,需要联合调查组一一查明。
毋庸讳言,即便是有新旧刑法发生变化的1997年,国家法律对故意杀人罪的严惩态度也并未有差异,而保外就医的办理流程对普通社会成员而言都同样具有相当难度。复盘“纸面服刑”案前情,不免让人猜测涉事人员背后的权力能量,他们是如何打通各方关系,让已经被依法判决15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得以保外就医,并确保每一个监管保外就医的环节都形同虚设?
更可怖的是,面对“持续20多年反映”的被害人家属,相关部门长时间装聋作哑,可能同样显示出本案在当地政治土壤中诡异与极不正常。尽管在后续媒体报道中,促成本案“纠错”、罪犯重新入狱的,是被害人家属的持续反映被有关部门获悉并启动相关程序,但在2016年本案的诡异情况“被发现”之前,被害人家属的持续反映同样存在,但为何长期无法激活相应反馈?
一个谎言,需要一个又一个谎言来掩盖,一次错误,可能同样需要一系列应激性的无视来回避,促成“纸面服刑”的,一定有一连串在各自领域、职权范围内的“蒙面人”存在,是他们手握生杀大权、对个案翻云覆雨。
此番对“纸面服刑”问题的联合调查,有必要追溯对涉案人员进行违规保外就医、长期不收监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失守,以及每一个责任人的问题。同样必须彻查,在涉案人员“纸面服刑”过程中,以及期满后的10年间,对受害人情况反映屡屡无视的部门及人员责任。无论机构、人员如何更迭,对彼时荒诞个案酿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每个权力职守,都必须给公众一个彻底的交待。
没有刑罚的严格执行,司法的尊严与权威就一定是空中楼阁。跋扈如云南孙小果,尚且是在监狱服刑过程中打通各路关卡,而此番呼伦贝尔的神秘男子巴图孟和,却可以整段跳过服刑过程,手眼通天竟到如此地步。每一个纸面环节、程序的放过与不落实,背后可能都是一些自恃能量不凡的地方权力生态与关系网在彼此勾连、相互作用。而此番联合调查组的彻查,也请务必抱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的态度,条分缕析,除恶务尽。
- 下一篇:治理虚假短视频乱象平台要担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