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证明“我爸是我爸”,治理奇葩证明要铲除土壤
近日,广东惠州的陈先生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上反映了自己遇到的一件烦心事:为了继承已故父亲的一笔存款,需要办理公证,但陈先生在银行、公证处、派出所、居委会来回跑了七八次,历时7个多月,还是没能拿到他父亲的存款。
在这大半年里,陈先生多次奔波于银行、公证处、派出所和居委会,但还是没能证明“我爸是我爸”,父亲的存款始终无法取出。症结在哪儿呢?甲单位说需要乙单位的证明,乙单位说需要丙单位的证明,丙单位说需要丁单位的证明,丁单位又说需要甲单位的证明……就这样循环反复,当事人就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迷魂阵中。
一纸证明常常让人发出一声浩叹。在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举出了几例经媒体曝光的“奇葩证明”:汽车被飓风刮倒的大树砸坏,需要找气象部门开具“风力气象证明”;去银行兑换破损钞票,需要找第三方开具“非被人为故意破坏”的证明……李克强总理说:“群众要办点事,不知跑多少腿、磨多少嘴,咱们能不能出台点硬措施,从制度上整治这些‘奇葩证明’?”
正是因为奇葩证明对公民义务进行了不正当增加,实为扰民行为,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公众因无谓证明而带来的困扰,近年来针对奇葩证明,有关部门曾经进行过专项治理行动。
经过专项治理了,但陈先生为何还有这种奇特遭遇?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组接到陈先生反映的问题后,赴广东惠州实地督查,走访了银行、公证处、派出所、居委会等单位,发现该问题属实。这是否说明“奇葩证明”现象又有所抬头?
问题也许还不是如此简单。陈先生的故事中有一个细节:当陈先生应某单位要求到另一单位请求提供某种证明的时候,接待单位声称,此种证明已被上级机关确定为“不再出具的证明”之一。众所周知,在治理“奇葩证明”的过程中,一些部门特地明确不再出具某些证明,曾得到了舆论的好评。而陈先生的遭遇却凸显了一种尴尬:宣布不再出具某种证明,是否等于万事大吉?
道理很简单,一个单位可以轻松地对上门办事的群众表示,上级机关已经明确,这个证明不再由我们出具,但对急待拿到证明的群众来说,这种表态只有向要求看到证明的单位说明才有意义,否则它对群众其实只意味着空跑了一趟而已。
甲单位说需要乙单位的证明,乙单位说这个证明不应由我出具,办事群众再回到甲单位,甲单位又说本部门规定非要有乙单位的证明不可……这种兜圈圈的现象,不禁让人困惑:这些部门和单位是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工作吗?怎么看上去一个个都像“信息孤岛”?为了让办事的群众少跑腿少受折腾,不同的单位和部门之间沟通一下真的就这么难吗?
关于陈先生的遭遇,国务院督查组有一个明确的结论:陈先生所遇到的“循环证明”不是偶然现象,是基层相关部门主动服务意识差,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各部门遇到新情况首先想到的都是规避自身责任,因此需要从根本上铲除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滋生的土壤。
这一判断鞭辟入里。看来,并不是“奇葩证明”现象又有所抬头,而是这一现象根本就没有消失,因为滋生这一现象的土壤还未能铲除。
媒体报道,陈先生最后取到了存款,而且为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惠州市已要求惠阳区对相关办事流程进一步优化,接下来,惠州市还将在全市举一反三,对类似问题进行梳理和排查,督促问题全面整改到位。
很难说陈先生的遭遇就是个案。和群众打交道先问自己有没有主动服务的意识,是否真的将群众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在所有公权力机构那里,类似警示必须时刻响起。
- 下一篇:“刁民太多”?这样的心态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