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刁民太多”?这样的心态要不得!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10-24 00:30

  短评

“现在的刁民太多了,就是你们这些新闻媒体支撑着他们……”,日前,直播中的海南当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爆出一段万宁市万城镇政府某公职人员连线时的说法,不仅直斥通过媒体反映情况的群众是“刁民”,而且对媒体监督颇多情绪。事发后,涉事人员及当地政府向节目组和公众表达歉意。

这是在直播,而且是当地直接针对政风行风的监督类节目,涉事公职人员是不是有点儿太放飞自我了?引发舆论热议后,当事人与机构通过公函的方式“打包道歉”,有意思的是,道歉的对象和侧重点都在节目组,被污为“刁民”的群众反倒只是顺带提一下。从这个道歉逻辑,是否也反证出当地政府对此番事件的轻重判断与风险评估?

“刁民”的言论说了也就说了,只是不该在媒体采访时,特别是在直播的场景中口不择言。至于因“刁民言论”对涉事民众造成的直接伤害,并不是此次道歉需要化解的危机。要不然,向“刁民”面对面道歉,岂不是比公函捎带的辗转致歉方式更直接、更显诚意?

当然,问题的关键,自始至终都不在于节目播出的形态以及涉事公职人员是否准备充分、言辞得当,而在于此番直播中脱口而出的“刁民”言论,在某些公职人员的言行、想法中可能并非孤例。认为反映情况的群众是“刁民”,认为“刁民”都是媒体惯出来的,哪怕嘴里不说,哪怕不在媒体采访时、在直播里说,只要有此扭曲心态,公职人员恐怕就很难公正履行职务。既然涉事的当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不当的“刁民”言论道了歉,就有必要对此“刁民”言论进行从言到行、由口及心的彻底反思与纠正,突然口不择言或许可以道歉了事,但如果平日言行都一以贯之,则可能已经事关一地公共权力运行的状态与风气。

不仅如此,由“刁民”言论到对“媒体支撑刁民”的偏见,同样需要不局限于个案的彻底反省。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一部分,自有其职责与使命,而所谓“刁民”的情况反馈不仅是媒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政府借助媒体了解与掌握民生状态的有效途径。“媒体支撑刁民”说法的荒唐之处,正在于其不仅误解了现代社会权力与监督的关系,更将正常的社会意见表达敌意化、将敌意扩大化。

既然向媒体反映情况的群众是“刁民”,通过政府信访渠道甚至“民告官”诉讼渠道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普通公民,在某些公职人员眼中又是什么?一定程度上,正是那些视国家正常设置的意见收集与纠纷解决机制为无物,错误理解、肆意扭曲国家制度设计初衷的公职人员想法与言行,让“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并不复杂的一件日常民生事项,办理中的难度、程序完全可以通过更恰当的方式第一时间告知、解释,而不是让公民在多跑几次、多问几遍后,遭遇“闭门羹”甚至冷言冷语和奇谈怪论。早在2018年,海南全省就曾承诺,通过一系列审批服务便民化措施,让民众“一次都不跑”或“最多跑一次”。再好的改革承诺,都需要常态的个案化实践去验证,“刁民太多”的心态,和“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冲突过于明显了。

“总有刁民想害×”作为一句网络调侃语曾一度流行,但“刁民太多”的公职人员心态、言行,却万万不能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