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锦旗被指羞辱,该有的仪式感不能缺
街谈
10月29日,北京门头沟蓝天救援队联合多方力量,深夜进山救下13名被困在灵山主峰的驴友。11月4日上午,救援队收到了驴友团快递来的感谢锦旗,当天参与救援的蓝天队员刘桐表示无法接受,“我们救人完全自费,不求回报,被快递锦旗,是一种羞辱!”在微信上,刘桐当即向快递锦旗的驴友团表示,“您要有心就来了,回头我给你退回去,我们不缺锦旗。”
这个驴友团给救援队送锦旗,当然是想表达感激之情。在他们看来,自己只要有这份心意即可,至于如何表达,那只是一个不重要的形式而已。因此,从网上下单然后将锦旗快递给对方,自己虽然没有接触过这个锦旗,也可以快速且便捷地表达感激,这没什么不对。但在救援队看来,手指一动,锦旗送出,属于毫不费心的机械操作,没有真诚可言。
双方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争议由此产生。救援队员对待快递锦旗的反感态度,完全可以理解。但假如把快递锦旗当成一种羞辱,也似乎有些言重了。姑且不论部分驴友有不便现身等特别的顾虑,即使按照常理看,正常人都不会羞辱自己的恩人,即使事情产生了不够尊重的结果,对方也不会带什么恶意,最多不过是不会做事而已。
尽管如此,由这起事件所产生的争议,仍带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互联网改变了交流互动模式,导致人际关系难免会形成冲突,如何面对这种变化,值得我们深思。
具体到这起事件上,锦旗不仅仅是一件物品,而且极富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假如只当其为物品,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一件,就不值得稀罕了。锦旗的重要性,体现在它的附加值上,它上面既寄托着送锦旗者的感激,也承载着对施救者的肯定,而这一切,需要通过送锦旗这个形式来展现,快递来的锦旗,诚意荡然无存,已不具备这些可贵的附加值。
生活要有仪式感,因为很多社会活动本身只是一种仪式,假如仪式不存在了,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救援队员的反应或许有些偏激,但通过网上下单和快递方式送锦旗,也的确少了点真诚与尊重。千里送鹅毛,重要的不是鹅毛,而是送鹅毛的形式,假如从千里之外寄一片鹅毛,省去了送鹅毛的艰辛过程,这个故事就不会流传至今。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类似争议已越来越常见。比如,每到清明节,“请人代扫墓”就会成为网店的一大业务。在平时,身在外地的子女在网上请人代表自己“常回家看看”,甚至代表自己去医院探望父母,这类的服务也很常见。但由陌生人代为行使这些活动,就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最大意义。
互联网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过于追求便捷,也容易错失生活中最美的风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陌生感,有时会与人际交流必需的真诚相冲突,事事让陌生人代办,人与人之间难免沾上网络的陌生感,使人际关系变得机械和冷漠。快递锦旗被对方当成羞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警示我们,追求便捷要有限度,很多事最好亲力亲为,尤其在情感交流方面,更不应为图省事而请人代劳。 □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