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3分钟排查92万市场主体,怎么做到的?

佛山运用“人工智能+双随机”监管模式,精准抽查市场主体提升监管效能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洪诗敏 12-10 00:50

佛山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推出“人工智能+双随机”模式,让监管效能“裂变式提升”。

不久前,在佛山市区某路段某厂房内,几乎同一时间注册了14家商贸公司。佛山市市场监管局市场监管服务信息化平台主动反应,自动研判出这一批商贸公司存在经营风险并发出预警。随后,市场监管人员上门实地核查,确认该14家商贸公司均为不正常经营状态。

通过这种“人工智能+双随机”的创新管理模式,佛山市对92万家市场主体进行高风险智能排查,排查时间由原来理论上需要1000名工作人员连续工作94天压缩到了3分钟,违法发现率从17.6%提升到86%,实现监管效能裂变式提升。“人工智能+双随机”市场监管模式入选国务院办公厅推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首批十大典型改革项目向全国推广,也是此次广东省唯一被推广的项目。日前,广州市社科院和南方都市报联合主办“2020年度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评选活动走进佛山市市场监管局,调研提高市场监管效能的裂变新模式。

筛出2.9万高风险市场主体仅用3分钟

近年来,佛山的市场主体出现井喷式增长,从2014年的35万增长至目前超90万家,带来的监管压力急剧增加。佛山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叶奕茂坦言,从以往的监管结果来看,“被检查主体80%以上都是守法经营”。因此,“人工智能+双随机”目的是把高风险企业筛选出来,再进行针对性监管,既减少对守法企业的干扰,也减轻监管人员的工作压力。  

叶奕茂进一步介绍,“人工智能+双随机”的基础是市场监管大数据。早在2017年8月,佛山已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市、区、镇三级的监管服务信息化平台,归集、清洗96个部门的许可、监管、处罚等各类涉企数据1.4亿条,形成全市92万户市场主体的多维度数据画像。在此基础上,信息化平台针对违法行为的规律和特征构建风险研判模型、计算违法概率,最终预测出全市高风险市场主体。

2019年,信息化平台共计算出2.9万户信用风险度高的重点检查对象,按35%的比例纳入双随机抽查计划,违法发现率由之前的17.6%提升到86%。“过去要筛选出这2.9万高风险市场主体,按平均0.5小时检查一家企业、每家企业需用两名监管人员、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理论上1000名监管人员需要连续工作近94天才能完成,现在只需3分钟就能完成。”叶奕茂形容,“人工智能+双随机”让监管效能“裂变式提升”。

靶向抽查精准度提升 实地检查率减少83%

南都记者在佛山市市场监管局智慧运行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市场监管服务信息化平台展示着全市各部门的年度双随机监管任务数据报表和计划管理表,哪个部门在什么时候进行了哪一项检查,一目了然。

叶奕茂表示,系统研判出风险程度高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市场主体,并以此为靶向开展差异性抽查,对市场主体的异常做到早发现、早预警,监管精准度全面提升,全市对守法经营市场主体的实地检查率减少了83%。

目前,“人工智能+双随机”管理模式入选国务院办公厅推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是此次广东省唯一被国办推广的项目,是全国首批10个经验做法中唯一的地级市经验项目,也是唯一一个涉及“放管服”中“管”的经验项目。

  专家观点

  有了实践检验,就要创新经验加以推广

运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已经成为“放管服”改革的通用模式,而技术改革的核心目的聚焦于两点:突破管理难点,提升管理效能。前者需要思维创新,后者需要技术更新。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柳立子指出,佛山市市场监管局采取人工智能精准识别高风险主体做法具有创新性,更有实践检验,应该把创新经验加以推广。但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与佛山不一样,该如何复制呢?叶奕茂表示,佛山信息平台的模型是从上千个数据中筛选出来的关键词“因子”,“其他城市需要先按照自己的监管结果和主体性质,分析出来因子和权重,建立运算模型”。

  统筹:南都记者 赵安然 采写:南都记者 洪诗敏 关婉灵  摄影:南都记者 郑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