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疫情小规模反复,不可忽视农村传播风险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01-09 01:40

“我们认为城市病毒传播风险大而忽略了农村。”日前,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咨询委员会专家吴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病毒在农村传播,等发现时可能已经开始了二代或三代传播,所以要做到早发现,起到监测作用。“要向全社会告诫,病毒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要做好自我防护和自我监测,而不是认为农村是病毒的法外之地,这是不可能的。”

随着河北等地疫情出现反复,疫情防控再次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重点。过去一段时间,已经不断有专家告诫,寒冬季节适宜病毒传播,加上春运人口大规模流动,疫情防控不可放松。至于农村的疫情防控,吴浩的预警也有充分的依据。据媒体1月7日统计,河北省39个确诊的病例来自6个村庄,占到了整个发病率的87%,这也就是说发生在农村的比例达到了87%。更引人关注的是,多位患者在去年12月末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症状。出现不适后,一部分人曾自行服用药物或前往村卫生室就诊,另一部分无症状的患者则仍继续着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这两个群体直至集中核酸检测时才被发现。

不难看出,河北此轮疫情的多次传播虽是意外,但也有着某种不可避免性。受限于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与医疗资源分配差异,诊断时恐怕医生也很难将患者的病症与新冠肺炎联系起来。相比于城市地区为发热患者开辟的特殊通道、检测技术等诊疗机制以及避免交叉感染的防控手段,农村或许暴露在了更大的传染风险中。

钟南山院士曾提到,最有效的防控手段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但假若“早发现”因为先天不足难以做到,防控成效也将大打折扣。河北本轮的疫情传播以婚宴和葬礼等聚集性活动为特点。这或许表明,在人员流动相对静态和地广人稀空间密度较大的农村,不戴口罩的走街串巷和红白事活动不会造成大规模的感染,但由于这种人员流动是相对的,集中于内部的,一旦发现疫情,病毒很可能已经传播了2-3次,造成了内部的集中感染。正如不少专家对河北省本轮疫情的判断,病毒已经隐秘传播了一段时间,很难讲是一代病例还是二代病例。

春节即将来临,农村的疫情防控或将迎来更大的压力。去年疫情期间,由于突发疫情造成的紧张感,农村停止聚集的刚性防控手段与封村封路的强制阻断措施,既控制了本地人员的大规模聚会,也阻断了外来人员的流动,避免了农村疫情的大规模暴发。但是,今年春节的情况完全不同。一方面在于,过去一年本土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人们的心态可能也在发生变化,要求农村回到去年的防控强度恐有难度。另一方面,在城市工作者的城乡二元身份下,春运的启动意味着从城市返乡的流动,一旦在春节期间发生类似于河北的病毒传播模式,受限于农村医疗水平,将可能在节后返程带来乡村和城市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

因此,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角度看,如专家所言,要发挥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的哨点作用,加强对村医培训力度,提高村医的传染病预防意识和流行病学知识;建立并畅通村卫生所同上级医院、疾控机构的对接网络。长远来看,或许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农村的医疗资源分配更为高效。福建三明市提供了一个方案:把每个县的村卫生所、社区卫生站、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县中医院等整合成一家“总医院”,下级医院的人财物统一交由总医院院长调配。同时,设立“医防融合办公室”,通过各级疾控中心派驻专员到医院公卫科办公的方式加强互动与帮助,做到常态化运转,危急时应急。

如今,疫情防控局势充满变数,而让农村面对疫情也能够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显得尤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