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大数据杀熟,中消协的提醒值得注意
1月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京召开“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呼吁网络经营者运用算法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服务应当全面客观,明确提出“四个反对”:反对平台仅以所谓“精准”推荐代替公共选项,利用消费者信息占有不足,实施片面诱导,从中渔利;反对平台利用消费者个人数据画像,采取算法应用,锁定特殊消费群体,实施价格歧视、价格混淆等销售策略;反对平台利用技术手段,欺骗、隐瞒真实情况,欺凌消费者,或者实施不正当竞争;反对平台利用人性弱点,扭曲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在中消协点名提醒的六种涉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算法应用中,推荐算法和价格算法是最具争议也最受关注的。
推荐算法,指的是平台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记录、浏览记录与爱好习惯所作的“精准推送”。中消协指出,推荐算法的问题在于,通过监测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踪轨迹,有针对性地对消费者进行商业营销,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看到的与旁人无异,导致知情、选择不足。当然,如果平台是根据消费者本身的点击、浏览和在平台内的购买记录作有限度的产品推荐,那或许还可以算是一种精准营销策略。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有过一些诡异经历,例如,在某社交媒体上甚至电话里谈论某商品,打开电商平台却看到精准推送,其中有多少是纯粹巧合不得而知。但如果涉及在用户并未显著知情的情况下读取剪贴板记录甚至对用户进行监听,那么问题就不只是知情和选择不足,而是涉及更严重的对用户信息的滥用甚至非法收集了。
至于价格算法,则涉及被吐槽更猛烈的大数据杀熟。中消协列举了四个具体表现,一是对新老用户制定不同价格,会员用户反而比普通用户价格更贵;二是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三是多次浏览页面的用户可能面临价格上涨;四是利用繁复促销规则和算法,实行价格混淆设置,吸引计算真实价格困难的消费者。大数据杀熟自2018年起就成为了网络热词,其间网约车平台、知名电商平台和OTA平台都遭到了类似的指控。而最近被指大数据杀熟的是以外卖业务知名的美团。
滥用用户数据,并据此就不对称信息而实施价格歧视,都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而如果涉嫌非法收集数据或大数据杀熟属实,则有可能涉及不正当竞争,甚至违法。
目前,对于算法规制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但并不代表平台可以肆无忌惮地滥用用户信息。如果大数据杀熟确实存在,是可能违反《反垄断法》“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的规定的。而去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也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希望关于算法应用、信息收集和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尽快得到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也能明确各个部门在其中具体承担的职责,才能尽最大可能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才能让消费者在被侵权时能更有效维权。
“算法应用不公针对的是普遍的社会大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中消协在职能范围内,点名六种对消费者权益有损害的算法应用问题,并呼吁加强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防止经营者利用算法作恶,提醒消费者警惕,亦敦促社会各界共同监督,在当前环境下,实有必要。当然,对于算法应用问题,尤其是推荐算法和大数据杀熟,仅依靠消费者警惕效果有限,也很难指望平台自发自律,更需要有关部门推出更有力的措施,维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