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的“圈”与“链” 利用市场力量配置资源
2021年广东将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中科炼化项目被湛江得天独厚的港口条件吸引而来。 南都资料图片
2021广东省两会之聚光灯
更大力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是省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到的年内重点抓好的十个方面之一。南都记者注意到,该项工作部署中,可以看出两种思维,一是“圈”的思维,二是“链”的思维。报告中再提五大都市圈,强调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现代化都市圈要增强集聚功能,同时,提出东西两翼要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
跨市跨区域基建投资将成大趋势
报告强调,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现代化都市圈要增强集聚功能,引导常住人口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城镇有序转移,以常住人口为基准合理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
目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就当前广东五大都市圈分布格局来看,各城市经济实力与资源禀赋差异较大,都市圈内各城市如何找准定位、分工协作、资源配置,从而增强集聚功能,最终实现融合协同发展,值得思考。
囿于行政边界的局限,各个城市之间虽然常有合作互动、互惠互利,但千方百计谋发展的范畴整体还是局限在本行政区域。都市圈的提出或许是一个契机。
都市圈实际上就是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下的一种破题思路。对于如何实现都市圈内部共生共赢,业界专家普遍提到打破行政壁垒的重要性。
此前,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发的《“三区”叠加 扩权赋能 探索建设大深圳统筹合作示范区》一文,提及“扩权赋能”,为“都市圈”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分析,要科学认识都市圈的内涵。都市圈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在都市圈里要求实现多层次城市间、城乡间的交融发展。因此,“都市圈”并不主张核心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不主张核心城市的单向扩容。但需要赋予圈内首位核心城市更大的统筹权限。能统快统,例如规划权,包括产业、交通、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实现都市圈内资源优化配置。给予体制机制、立法、政策支撑,各城市主要党政领导组建都市圈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成立都市圈办等协调机构。同时,对于分属各市的权力也要应分尽分,充分调动积极性。
陈鸿宇认为,打造“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应充分利用“圈”的思维,鼓励都市圈内多个城市联动,把辐射带动、多向互动提上日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报告中特别指出,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为重点,创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建成佛莞城际等项目,加快建设广清城际延长线,开工深惠城际、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项目,推进深大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前期工作,构建大湾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
在汕潮揭都市圈,能为城市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粤东城轨已经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不难看出,跨市跨区域的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将成为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趋势,这样的模式将更契合整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核”的产业链须延伸到“一带一区”
报告中提到,东西两翼要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统筹抓好东西两翼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和科技创新资源优化布局,做大做强绿色石化、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
陈鸿宇指出,在东西两翼打造“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等体现的是“链”的思维。而无论是“圈”的概念,还是“链”的概念,均要求更加充分地利用市场的力量来配置资源、优化布局,为“一核一带一区”注入经济发展活力,推进产业升级,使全省各个区域都具有内生动力。
陈鸿宇分析,产业链本身是不受行政边界局限的,“一核”的产业,其产业链可以延伸到“一带”和“一区”,与创新链、价值链结合,使“一核一带一区”产业融合发展,这是一个趋势。
报告中也指出,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探索实施“链长制”,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
“以打造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任务,是构筑起我省更加成型、更加紧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内在需要。”陈鸿宇说,过去有一些项目帮扶、资金帮扶、对口帮扶落实不了,就是因为没有“挂”在“链”上,从粤东粤西粤北现代产业园来看,凡是发展得好的项目和平台,都是“挂”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