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坑害老人、高空抛物等多个领域的40余种行为受严惩

“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首次写入报告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雨亭 凌慧珊 刘嫚 03-09 04:17

  最高法工作报告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这句司法“信条”再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发布34个涉疫典型案例”“对孙小果等黑恶势力判处死刑”“加强司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今年的最高法报告依然看点满满。疫情一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哪些重大案件?重点惩治了哪些违法行为?推动解决了哪些疑难纷争?南都发掘2013年以来的9年热词新词、报告典型案例,与你一同感受公平正义实现之路。

热词 “服务”“保护”热度创新高

今年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服务”“保护”“发展”成为热词,出现频次均在40次以上。其中,相比2020年报告,“服务、保护”出现频次创新高,如“服务”出现近70次。“保护”出现近50次,报告提到“保护诚实守信”,惩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碰瓷违法犯罪、网络流量造假行为等;保护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依法保护科研人员及其职务发明成果;而对于相关群体的保护,报告提到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保护台胞台企在祖国大陆的合法权益等。

新词 提到惩治“偷盗窨井盖”问题

今年最高法工作报告中,10多个新词首次亮相,有的是将危害公共安全的社会热点纳入司法程序,如针对高空抛物坠物等问题,报告提出“守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今年报告中还提到惩治“偷盗窨井盖”问题,切实维护群众“脚底下的安全”。涉婚姻家庭案件中,“家暴”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去年从实际情形出发,探索“将家暴防治延伸到婚前、婚后及精神暴力”,完善反家暴联动机制,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免受侵害。“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也被首次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

坑害老年人等40多种行为受严惩

去年来,涉及国家政治安全、疫情、网络、腐败、金融、民生等多个领域的40余种行为受到严惩。例如,在网络犯罪领域,重点惩治侵犯公民财产和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网络黑灰产业链犯罪等;保护市场中的“诚实”和“信用”,对制假售假、坑害老年人、网络流量造假、虚假诉讼等行为予以严惩;保护弱势群体,对虐待、遗弃老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绝不姑息等等。

隐瞒轨迹、造谣传谣均被判刑

“隐瞒出境史致多人隔离、诈骗援鄂医护人员、假冒慈善机构骗捐杀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最高法发布34个涉疫典型案例约有20类典型违法犯罪行为,情节最为恶劣的是杀害防疫工作人员的马建国等人,被以故意杀人罪依法判处死刑。多次发生的隐瞒出境史、旅居史、接触史致多人隔离等行为,相关人员也因妨害传染病防治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至一年六个月不等。此外,哄抬物价、假冒慈善机构骗捐、制售假冒伪劣口罩等借疫情“发横财”的不法行为,均受到严厉制裁。

孙小果、赵正永、张玉环等案写入报告

2020年,多起大案要案“尘埃落定”,司法公正得以彰显。扫除黑恶势力,孙小果、陈辉民、尚同军、黄鸿发等犯罪组织头目被依法判处死刑;肃清贪腐流毒,受贿7.17亿元的陕西省委原书记赵正永被判处死缓、终身监禁;平反冤假错案,曾被误认故意杀害两名男童的张玉环经历羁押近27年后终被改判无罪,重获自由;回应公众关切,“百香果女童被害案”对凶犯从判处死刑,到死缓,再到指令再审,司法判决在公平正义的牵引下终回“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