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立法回应社会关切,良法会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03-09 04:17

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的报告。栗战书表示,常委会工作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法治建设的呼声期盼,紧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法律需求实际,加强立法和法律监督,努力使各项工作更好围绕中心和大局、更好服务国家和人民。

法律,被公认为治国的重器,而立良法则是通向善治的基础。由于立法是人大的重要职能,人们关注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往往把焦点集中于立法,自然是顺理成章。

据统计,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来的10个月,常委会认真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审议法律草案、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草案53件,通过了其中的30件;听取审议35个报告,检查1个决定和6部法律实施情况;决定批准或加入条约7项。人大立法的任务堪称繁重。而在数量之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顺应依法治国的大势和公众对美好生活的越来越高需求,也意味着人大立法工作可能面临一些崭新的课题。

“紧贴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法治建设的呼声期盼,紧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法律需求实际”,回溯近年来的立法活动不难发现,这两点既是近年来立法工作的特点,也日益成为立法的原则。

呼应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必须强调绿色发展、突出生态优先。已于3月1日正式实施的《长江保护法》之所以在立法过程中广受关注,就因为其填补了我国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在流域立法方面的空白,不但为长江流域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和绿色发展等提供了全方位法律保障,也为我国其他地区流域治理提供了重要经验。

方兴未艾的数字经济使个人信息等数据具有了巨大的价值,而作为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深刻变革的技术,人工智能更蕴藏着巨大的可能性,但其带来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个人信息保护随之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中所要应对的基础性问题。关注这些问题,及时作出有效应对,既是人大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的表现,也是履行宪法法律赋予职责的应有之义。数据安全法草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于2020年先后提交审议,意味着相关立法已经提速。

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这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手笔。因为它不仅打破了此前在一省市内划定几个片区的自贸区形式,而且如人们所熟知,自由贸易港堪称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它带来的自由贸易规模和效应将远远超过已有的自贸区。确保自贸港行稳致远,一方面,法治是最基础的保障,必须立法先行;另一方面,自贸港建设体量大、任务重,牵涉的问题复杂而深广,又需要慎之又慎。从自贸港法立法调研、起草到提交审议的艰苦过程中,可以看出立法者的智慧和担当。

刑法修正案(十一)堪称近年来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一次法律修改,补充修改47个条文,诸如冒名顶替上学就业、抢夺公交车方向盘、高空抛物、非法集资、刑事责任年龄等新情况新问题,均为公众所热议。立法者看到了这种关切,对法律适时作出了调整,“更新”后的刑法无疑会更加有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公众重大关切,开门立法汇聚众智,才能提高立法质量、健全法律体系,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