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牢记“三不”谨防金融诈骗
超四成大学生或身边人曾遇金融诈骗,社交、游戏成为高发领域
“金融消费者教育”专栏
网络诈骗猖獗,作为容易上当受骗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的钱包正在被骗子“觊觎”。
不明网站链接无处不在,轻轻一点,后果可就没那么简单。黄同学某天玩游戏的过程中忽然有充值弹窗弹出,他点进了链接,输入自己的信用卡账号、密码购买游戏装备。钱付出去之后,黄同学却迟迟没有收到装备。
在大学校园做微商的白同学某天收到一条头像是微信官方头像、昵称为微信客服的人发来的消息,点击了所谓微信客服发来链接认证个人信息,然后便遭遇到了网络诈骗。
针对上述两个典型案例,有关专家提醒,大学生上网社交玩游戏,不可轻信不明链接,遇到需要输入个人银行卡、身份证、验证码等信息的链接,一定要确认是否为官方链接,以防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社交平台成为诈骗高发领域
在大学校园做微商的白同学就曾经遭遇过网络诈骗。
据白同学表示,今年6月份,他忽然收到一条头像是微信官方头像、昵称为微信客服的人发来的消息。该“客服”称,白同学正在使用的微信账号没有经过绑卡认证,很快将不能继续使用,如果继续使用需要点击消息中的链接认证个人信息。
由于正处于做微商的起步阶段,而且账号确实还未进行绑定认证,所以白同学便相信这条信息并点击链接,输入了自己的信用卡卡片信息和短信验证码。
然而,在填写信息之后,白同学收到的不是认证成功信息,而是收到了信用卡交易短信。这时,白同学才意识到自己被骗。回过头看自称客服的人发来的信息时,该“客服”并非官方客服而是一个私人账号假冒的。
广发信用卡中心分析2020年以来发生于大学生群体的电信诈骗案件发现,由于大学生的消费习惯集中在社交平台,因此该领域也是诈骗高发领域。主要被骗原因是,大学生持卡人轻信他人,主动自行支付发生交易从而产生损失。
玩游戏买装备也有欺诈交易
与白同学遭遇相似的,还有另一位在某高校就读的黄同学。
不过,黄同学被诈骗是误点了游戏充值链接。黄同学表示,在他某天玩游戏的过程中忽然有充值弹窗弹出。玩到兴起的他就点进了这个所谓的链接,输入自己的信用卡账号、密码购买游戏装备。然而,钱付出去之后,黄同学却迟迟没有收到装备。
游戏需谨慎,充值找官方。从2019《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来看,游戏诈骗是举报量最高的三大诈骗类型之一,受害者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群体。游戏类诈骗在寒暑假更是高发,大学生闲暇时间增多,各大游戏平台也推出五花八门的活动。此时更应警惕骗子趁虚而入,利用“低价”买卖游戏装备的方式,吸引受害人登录虚假游戏交易平台或者下载虚假交易APP,以保证金、交易费等形式诈骗。
年轻群体更易上当受骗
据《2019年腾讯110数据报告》显示,各年龄受骗人数比例中,90后占比最大,达48%。相对而言,年轻群体更易上当受骗。
根据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围绕防范金融诈骗话题,对全国1051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四成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人曾遇到过金融诈骗,电信诈骗、钓鱼网站等系常见类型。
有关专家在此提醒,大学生们应做到不轻信他人、不点击不明链接、不透露个人信息的“三不”要求,更好地预防电信诈骗。 采写:南都记者 周亮 许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