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王“背锅”的植树活动,种下的是什么作风?
短评
日前,广西南宁某区的植树节活动搞了个大新闻:在红旗招展、条幅林立的植树现场,一块写着“处级领导植树区域”的招牌受到外界的广泛热议。但谁又能想到,在涉事地方对此的回应中,其将责任归结为“工作人员小王”的做法再次引发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媒体跟评。新华社评论认为,这种把板子打在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身上的做法,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
小王此番c位“出道”,对涉事地方而言,活脱脱是一个衍生舆情了。本来是为“处级干部植树区域”的招牌灭火、道歉的官方通报,却因为着重点了“小王”的名,而把舆论的火力再次聚拢到了这场影响本来不那么容易做大的年度例行活动上。对于央媒的追问,不知涉事地方会否再出一份情况通报,将通报撰写出的问题再推给某个小李或是小张。通过这次因“小王”而起的公共围观,或许可以推动涉事地方(以及其他有类似情况的部门)对处事官僚主义、办事形式主义、遇事解决套路主义的做法与作风,有个更深入、彻底的反思。
首先,不排除给处级干部设置专门植树区域的具体操作,确实是出自某位不够成熟的“小王”之手。即便不是因为植树活动所在地的特殊路况,以具体部门、单位划分特定区域植树也是很多相关活动习惯性的做法,可能也就一年一度的集体植树,总有具体张罗的部门要考虑活动的秩序、节奏以及人员安排。而对于可能初出茅庐、不谙世事的具体办事人员小王,在植树的时候按领导级别划区域、排顺序,或许只是其日常工作场景的某种投射。一块招牌引起公众的某种不适,更多还是基于在植树之外的其他三六九等,比如单位食堂吃饭时领导的小灶(前阵子某地领导在小灶吃饭时还有耳光横飞),再比如某些单位给领导的专用厕所与坑位上锁。
是不是小王干的,究竟是哪个小王干的,于外界而言可能并没有什么所谓,但从涉事部门给出的回应中,可以看到其颇为奇特(但并非个例)的归责逻辑:一旦出事,那就是下面的人理解领导的意图不深不透的结果,领导没有错,错的肯定是“小王”……硬较真起来,如果此事查来查去,最终真的查到了小王这里,作为涉事部门的事后情况说明和责任归咎,也实在没有道理单拎出一个小王来顶雷。毕竟哪怕再小的活动,就算是基层办事人员出的初步方案,也不可能不经过层层把关与审核,“工作不严不实,浮于表面”的评价,起码不只适用于倒霉的小王。
更何况,在不幸被网友围观的那张著名的现场图片里,“处级领导植树区域”的招牌旁边,就有貌似领导模样的人在“亲自植树”,还有专人在侧找角度拍照。就算真的没有人在牌子插到植树现场之前发现招牌内容的不合适,诸多领导在参加植树节活动时也并未在当场察觉出异常,而是泰然自若地对号入座,并在网友发现这一图片新闻的看点之后才后知后觉。
让小王出来“背锅”的植树活动,能种下什么作风?某些地方和部门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在植树活动的现场可以说只是正常发挥而已。社会层面恐怕不在少数的场景中,很多人对所处环境、所参与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以为常,才是更应该反思、更需要警醒的。每个人都可能是“小王”,而改变“让小王背锅”的机关与职场氛围及逻辑,恐怕也不仅事关“小王”一个人的利益。
- 上一篇:消费维权不止于3·15,协同治理重在日常
- 下一篇:彩礼贷?银行营销也要顾及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