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让孩子们睡好,有标准还要有保障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综合 04-03 02:10

  短评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3个重要时间: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在睡眠的问题上,划定三个重要时间的依据何在?原来,这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确定的“国标”。专家认为,非如此不足以保证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此之前,教育部根据专家意见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和《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提出应保证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睡眠时间。

  现在教育部出台这个文件,其实是对过去标准的一次重申。为什么要重申?原因很简单,尽管出台了标准,但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还在继续恶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并编写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披露,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

  谁偷走了中小学生的睡眠?如何保证中小学生的必要睡眠时间?从教育部的相关调研中可窥端倪。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和学校仍存在学校作息时间不合理、校内外课业负担挤占睡眠时间以及一些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等问题。

  看来,要保证中小学生的必要睡眠时间,就需要从作息时间规定、作业减负以及其他外在因素着手。路径很清晰,但真要一一化解,却并不轻松,因为它牵涉到学习成绩考核这个指挥棒,关系家校共治,需要管住校外培训机构,还离不开社会氛围的培育。

  有鉴于此,教育部在这次《通知》中不但重申了标准,又提出了3个“中断机制”,即要求作业、校外培训、游戏都要为学生睡眠让路。作业“中断”、校外培训时间“中断”、游戏“中断”,都切中了要害,但是人们也在疑惑: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校外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这些要求如何保障落实?

  从操作的难易程度考虑,管住校外培训机构、在规定时间里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只要包括教育机关在内的多部门联动,严管严罚,应该不难实现。但哪怕中断“作业”,也要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睡眠,难度显然要高得多,否则也不会出现减负多年负担却越减越重的怪象了。《通知》中强调,“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但在生活中,为了保证孩子睡眠,作业不完成也无妨,多少家长真有这样做的勇气?

  消除家长们的疑虑,需要在学生睡眠管理上划清家庭和老师的责任。而要让老师们对加重作业负担的行为说不,同样也要划清老师和学校的责任,否则老师们也一样会缺乏勇气。

  继续往前思索,只有全社会摒弃唯成绩论思维,将孩子们身心健康置于分数之上的时候,中小学生的睡眠不足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