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地球,生活习惯产业政策都要发力
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珍爱地球保护地球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大家可能会想,地球这么大,我能为保护地球做些什么?
但普通人就真的没办法珍爱和保护地球吗?不如回想一下,很多人醒来一睁眼,是不是第一时间就是打开蚂蚁森林收能量,想着为沙化地区种棵树;早上上班的时候,是不是骑着共享单车就搞定了单位路途的最后一公里;到了公司楼下的便利店,打包的时候发现原来的塑料袋换成了简易的环保手提袋;坐在单位点了杯奶茶,用纸吸管替代了塑料吸管……留心就会发现,每一个普通人早就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珍爱和保护了地球。
保护地球并非离我们很遥远,相反,这些年来大众生活方式习惯的改变已经越来越在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并且,习惯的改变是明显的,除了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在中年人、老年人群中也能够寻找到轨迹。比如,疫情让社会正视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于是在国家相关法律的推动下,一些中年人的饮食习惯发生着变化;再比如,限塑令让老年人去超市购物的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原来可能是有多少塑料袋就拿多少,尤其是挑大的拿,现在则会发现,自带塑料袋成了每个老人的标配。
要指出的是,一项习惯的自发改变是困难的,而改变之后也将在短时间内给生活带来不便,但如果改变是必要且必须的,则顶层调控是促成改变最关键的因素。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凭借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同时《野生动物保护法》亦在修订中,可见法规的完善是饮食习惯能够切实发生改变的推动力。限塑令也是如此,在2007年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2020年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还提出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等。其中,有购物袋收费的经济调控,也有禁止性规定的政策调控,促成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个人与调控政策互动的结果。
摆在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是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所谓“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其中,实现碳中和目标相当重要的一个支点就是产业调整。生态环境部曾表示,“新的碳中和愿景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实现,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之后,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特别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包括合理控制煤电发展规模。同时,将加大非化石能源发展的推动力度,特别是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能够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工业。
从产业调整的角度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又不是那么容易实现。以钢铁产业为例,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介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粗钢生产和消费国家,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一半以上,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60%以上,约占我国总排放量的15%,因此,要实现行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深度脱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过,有了碳中和的大框架在前,要做的就是在既定的框架内作图,建立健全钢铁产量约束机制,这个逻辑对其他能源产业实现减排同样适用。
保护地球,真正的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