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港粤公务员互换“挂职”,湾区融合步入加速期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05-13 01:40

5月10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做客央视《新闻1+1》时表示,将与广东省、深圳市签订协议,让香港公务员到内地挂职交流,同时欢迎内地公务员到港交流。在此之前,香港公务员事务局回答南都提问时亦透露,港府近年来持续增加公务员到内地参与国家事务研习课程的名额,未来将持续组织不同主题的内地专题考察团,该计划将进一步扩大至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

“挂职交流”于内地公众而言并不陌生,长期以来,公职人员在国内各地、各级政府部门间以“挂职锻炼”的方式进行轮调,已是颇为熟悉的一种公共场景。所不同的是,此番港府推出的加强版“挂职计划”,在“一国两制”背景下,涉及不同制度、法律体系间公职人员的常态化交流,关乎制度、法律之间的全方位调适和对接。显然不仅是对参与此项计划的两地公职人员个人的影响,更是对地区间增进了解、增强融合的一种积极推动。

事实上,内地与香港公务员之间的交流活动并非新的安排。早在2002年,港府便已先后与上海、北京、杭州市政府以及广东省政府合作举办“内地与香港特区公务员交流计划”。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平均每年都有约100名公务员参加香港与内地公务员交流活动,该交流计划涵盖范围包括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公共房屋、卫生和食物安全,商贸、信息科技、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而香港公务员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近期表态称,港府中高级及首长级人员到内地培训的名额已增至1000个,下一步希望名额继续增加,“让较为基层的公务员也能参与进来,实现全覆盖”。

相较于此前相对宽泛的挂职交流目的地,港府此番行将加码的公务员挂职计划,显然有更多侧重。据林郑月娥透露,港府接下来“会将工作重点放在粤港澳大湾区”,希望香港公务员借此深入了解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工作、运行方式。将香港公务员挂职重点落在大湾区是务实的决策,不仅是因为有助于语言交流障碍的破除,还在于粤港澳大湾区本身的社会融合与民间交流频次,能让有限的挂职时间有更多的收获。

同时,粤港两地基于特殊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所产生的法律体系差异,也需要公职人员的常态化交流,来进行更多的彼此了解和适应。而“挂职交流”涵盖领域之宽泛、对民生影响之深远,或将直接推动在大湾区范畴内,政府部门在社会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各方面的彼此学习和效仿,推动更为先进、成熟的管理方式与机制,在大湾区范畴内首先同频同步。

更重要的是,港粤两地公职人员的互换“挂职”,还意味着不同履职背景、经验以及工作习惯的互动学习,特别是素以服务、谦卑著称的香港公职人员,能够在挂职过程中对“挂职”期间的同僚有所示范,增进彼此了解与理解。

与此同时,香港公务员的“挂职”安排,还有助于增强其国家认同,并且以公职人员为基础,影响并带动更多的香港居民强化对国家的了解和感情。政府日常的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倚靠公职人员完成,事关普通居民的公共体验和感触,而公职人员服务意识、态度的潜移默化改进,对于大湾区内所有居民可能都将是或细微或深远的影响。

国家需要凝聚力,了解和理解是凝聚的基础,地区之间的多元互动注定要通过具体人的沟通、感受来完成。粤港两地对彼此的认知,相信也能够借由此番公职人员互换“挂职”的安排而有更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