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获南丁格尔奖章,40年护理生涯“国有召,召必应”
援西藏,累到跌伤也无怨 抗疫情,一战白头亦无悔

5月12日,中山一院举办护士节活动。成守珍(中)与大家同切蛋糕庆祝。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通讯员 刘星亮 摄

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荣获多项荣誉称号。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有一群人,他们头戴燕尾帽,美丽又圣洁,他们每天忙碌地穿梭在病房,为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输液、换吊瓶、发药。他们既是白衣天使,又是白衣斗士,以生命赴使命,以大爱护众生,以勇气和辛劳诠释新时代的南丁格尔精神。他们在护士岗位上,帮患者与病魔搏斗,见证生命的坚强。南都记者从国家卫健委获悉,截至2020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470多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增加到3.35,全国医护比提高到1:1.15。让我们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根据国际红十字会官方网站消息,5月12日,2021年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的获奖者名单公布,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主任护师荣获“南丁格尔奖章”,为本届中国3个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之一。
A
支援武汉
三度请缨赴江城 58岁的她一战白头
庚子伊始,新冠肆虐。时值新春佳节,成守珍放弃休息,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准备:紧急调配与储备人力,筹建隔离病房及发热门诊,组织防护培训1200余人次。她在院内精挑细选300人组成4批抗疫梯队,随时出征。
三次请缨,奔赴武汉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她接到紧急通知,医院要派遣一支医疗队驰援武汉。她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冲锋在前,国有召,召必至!”“这可能是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大战,我得上。”她三次请缨,终获批准。
2020年2月7日,成守珍临危受命担任中山大学驰援武汉医疗队临时党委副书记、中山一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书记,率领131名队员奔赴武汉。抵达“封城”的武汉后,她和医疗队第一个24小时内整建制接管2个普通病区,并迅速将其改建成符合要求的隔离病房收治病人;第二个24小时收满100名重症危重症患者;第三个24小时在普通病房搭建简版的具有ICU功能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完成了多项常态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活我熟,让我来”
面对收治急、病情重、救治难度大的挑战,成守珍根据多年的呼吸与危重症护理及管理经验,提出“必须强化生命支持,从死神手里抢人”。
她带领团队快救治:创建“分组式”“一对一”救治护理体系和“双控”“五环”保障体系,确保高级生命支持顺利开展。
她率先开展早期肺康复护理,并担任全院肺康复护理小组组长;她带领团队及时总结经验,强调“一做一指南”,创建隔离病房管理制度、流程指引、应急预案、护理标准共33项……
新冠肺炎传染性极强,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2月13日,成守珍和队员进行医护联合查房时,一名面罩吸氧患者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必须马上进行气管插管,否则危在旦夕”。
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护中,气管插管医护被感染风险极高。但她没有丝毫犹豫和退缩,“这个活我熟,让我来!”尽管她已经汗流浃背,护目镜也泛着雾气,却没影响她的熟练操作。一位位重症患者就是这么救过来的!成守珍根据SARS救治经验在出发前就预见性准备好40支密闭式吸痰管并带上战场,在第一例气管插管后就派上了大用场,最大限度降低因气溶胶传播导致的医务人员感染风险。
一个多月过去了,成守珍带领团队经历艰苦卓绝的战斗,完成了遏制疫情蔓延的首战任务。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医疗队陆续撤离,作为一支高水平医疗护理力量,她的团队继续第二场攻坚战!
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护理人
成守珍坚持“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护理人”。患者说:“虽然你穿上了铠甲一样的防护服,看不到你的面容,但能感受到你火热的心!”
当返程的飞机舱门打开,一个瘦小的身影走下舷梯,接机的同事惊呆了:“这是谁啊?她的头发怎么全白了?”领导同事不顾一切冲上来,心疼地一把抱住她,泪水夺眶而出。队员们也终于明白她为什么一直戴着帽子了,“她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她用生命呵护生命,是最美的勇士。
B
支援塞尔维亚
被当地授予“保卫国家”最高荣誉勋章
2020年4月,国家要求派一名重症护理专家支援塞尔维亚。成守珍有武汉抗疫经验,英语口语也十分流利。成守珍毅然请战:“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责无旁贷!”
2013年,她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时,作为中国护理代表团成员,助力中华护理学会加入国际护士会;2014年,她主持“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关注灾害救援和人类健康;2016年,她与国际护士会主席及中日韩三国护理学会会长交流,见证“金砖五国”“一带一路”护理合作备忘录的签署;2018年,她带领护理团队承接广东省外交专项“太平洋岛国医学高级人才培养项目”;她还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同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促进人类健康,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
成守珍深感此次援塞责任重大。出发前,她通过远程连线了解当地情况,将武汉抗疫经验整理并翻译成四套英文手册,奔赴塞尔维亚。
成守珍每天乘车几十甚至几百公里,与队友深入定点救治医院、老人院、福利院、边境关口等人群密集高风险场所。从每一家医疗机构的分区隔离布局,到医护人员防护;从规范重症患者救治护理,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她都给予专业建议,无私分享。每天舟车劳顿,回到驻地,“骨头像散了架”,腰颈老毛病又犯了,第二天她贴着各种膏药,又开始了长途跋涉……
2020年5月12日一早,成守珍佩戴好国旗胸针和写有“中国卫生”字样的袖章,和队友驱车240公里到塞尔维亚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尼什。在异国疫区,她和当地护士们一起度过了职业生涯中的第39个护士节。
援塞40天,在成守珍等中国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当地的疫情防控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塞尔维亚新冠危重症人数下降超过80%,住院人数下降76.8%,成为欧洲重症率、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其国防部长武林盛赞:“在塞尔维亚的工作中,任何一个地方你们都不觉得遥远,任何一种情况你们都不觉得危险,任何一项困难你们都不觉得没有办法解决!”武林部长亲自为成守珍等专家授予“保卫国家”的最高荣誉勋章,以表彰他们“为塞尔维亚疫情防控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付出的努力”。
C
白衣战士
40年护理职业生涯 抗震救灾战非典
2020年国内、国际抗击新冠,只是成守珍40年护理职业生涯的一个缩影。
2003年抗击非典,她率先将海外学成归来带回的密闭式人工气道护理技术引入隔离病房,降低医护人员的暴露风险。
2008年抗震救灾,她成功处理伤员创伤后应激反应,带领团队出色完成38名伤员的救治任务。
2014年昆明发生“3·01暴恐事件”,成守珍被原国家卫计委任命为重症护理专家组组长连夜赶赴昆明。她把自己安排在距离事发现场最近、伤员最多、伤情最重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夜以继日,每天休息时间不足3小时,坚守在病房指导重症伤员的救治。一周后,取得了77.8%的ICU转出率,17.3%的出院率,护理“零并发症、零意外、零缺陷”的战绩,被云南省领导评价为“专业性非常强,责任心非常强”,受到原国家卫计委的表扬。
2014年,成守珍参加国家医疗队,奔赴海拔近4000米的西藏山南地区进行技术支援。在一个雨雾的天气,加上连日的缺氧和疲劳,她摔倒了,腰椎骨折,由于条件限制,被送进了当地的ICU。即使如此,她也时刻不忘自己到西藏肩负的使命。邻床的一位藏族女孩,因为慢性肾衰竭、严重酸中毒合并肺部感染,病情严重,必须立即进行机械通气和CRRT。但山南医院从未开展过这些操作。成守珍忍住伤痛,口头指挥,和同来的队员一起指导当地医护人员抢救。经过长达8小时的奋力抢救,女孩转危为安,而这次抢救技术也填补了山南地区的空白。抢救事迹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而她自己却“躺”了1个月,才随医疗队返回继续治疗,也落下了弯腰困难、不能久坐久站的毛病。
2017年,当接到新疆兵团医院的帮扶邀请,她克服腰颈椎的疼痛,毫不犹豫地奔向戈壁沙漠。一周时间,她马不停蹄地帮助当地医院展开培训、指导技术、改进质量。时至今日,喀什卫生局又再次请她对当地医务人员培训指导。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19岁的成守珍踏上工作岗位,被分配到呼吸重症病房。在充满挑战的专业路上,看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一路耕耘40年,救人无数,初心不改。
她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国家级教材和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获得“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称号;她主持的《ICU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及培训方案研究》获首届“中华护理科技奖”。
2020年,她在《中华护理杂志》和国际顶尖医学杂志BMJ发表抗击新冠肺炎论文。一份份成绩斐然的答卷背后是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
人物
成守珍
女,1962年出生,中华护理学会第26届副理事长,27届呼吸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护理专业组组长,第47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候选人;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医管所第一批医院评审评价专家;《中华护理杂志》、《中国护理管理》杂志副主编;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重症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护理质控中心主任、政协委员、科协常委。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抗疫巾帼先锋”“全国优秀护理部主任”“五一劳动奖状”“最美科技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标兵”“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统筹:尹来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董晓妍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