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十四五”深化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
绿色发展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打造“绿色数字湾区”


作为广东一家以环保节能为主要业务的制造企业——肇庆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三年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数字化管理,解决生产能耗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别说企业,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过去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如何保持经济发展,又可降低耗能?对此问题,广东通过多年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2005年,我国首次发布单位GDP能耗公报,当年广东单位GDP能耗0.79吨标准煤/万元,为全国最低。此后,据国家统计局连年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9年,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始终保持在全国低位前列,“十二五”期间更是超额完成下降18%的总目标任务。与此同时,广东经济总量一直居全国首位。
喜人的数字,其实是广东不懈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表现。如今,向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迈进的广东,将迎来新的绿色发展良机。把握新一代数字化转型浪潮,广东将继续肩负开拓引领节能减排新空间的担当。
转型
工业互联网赋能 一个智慧园区的孵化之路
“一年6000万度电。5万多平米的厂房,只能人工手动抄表做管理,人力成本高不说,管理效率还很低,各个生产环节的具体能耗情况更是一团混沌。”据华工能源副总裁王大勇回忆,这是在肇庆高新区内,一家名叫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2019年以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作为一家以环保节能为主要业务的上规模制造业企业,却因为生产能耗问题,一直让企业管理者感到头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65.9%。南都记者采访了解到,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工业企业密集,集中占比过多的工业用能,因此园区被业内视为节能减排的有效路径切入口。
2019年10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政策,肇庆高新区成为广东园区智慧用能首个深度试点。由华工能源牵头成立的园区智慧用能服务产业集群,开始在这里展开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用能服务探索。
“我们为企业构建了从高压进线、到车间、到重点用能设备的三级能耗管理体系,实现远程自动抄表,整体管理效率至少提升了30%。”王大勇说,在此基础上,生产流程各个环节的能耗情况终于能够“心中有数”。接下来,基于对这些能耗数据进行智能挖掘与量化分析,精细化能耗管理成为可能,节能降费的空间也被不断挖掘出来。
理士电源仅是园区智慧用能试点效果的一个代表。据王大勇介绍,目前肇庆高新区全区已投产企业4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25家。截至2021年5月,园区智慧用能服务产业集群已完成160余家规上企业能源数据上云,覆盖率71%。在实现能源数据上云的160家企业中,已挖掘出82家企业存在显著的节能优化空间,年潜在节电收益约5081万元;分析出58家企业存在显著的降费优化空间,年潜在电费优化效益约1159万元。
不过,在深度参与广东园区智慧用能服务产业集群的道合金泽母基金合伙人任峰看来,这只达到了集群第一阶段的目标,对于耗能集中的工业园区来说,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数字技术仍大有可为。
“目前大致完成了试点园区的企业能源数据上云,这可以看作园区智慧用能1.0。”任峰说,产业集群下一步将探索园区智慧用能2.0,即聚焦园区碳达峰碳中和,构建园区级智慧能源管理体系。
任峰认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园区智慧用能2.0,将在新能源消纳问题上大展身手。它能够结合清洁能源供给方的数据情况和园区数据,形成对园区针对性的用能管理方案,调节企业生产。不仅为工业企业节能降费,也为能源供给方提高用能效率,为园区减少储能成本的多方受益。
“目前已经有粤电等能源供给方加入到用能服务产业集群中来。”任峰说,以园区智慧用能服务产业集群的方式推进碳中和,是广东在国内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的模式创新。而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其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在工业用能其他领域节能改造已达到较先进水平的情况下,数字技术有望成为未来工业园区节能降耗的一大增长点。
创新
节能技术落地,广东无人车领跑全国
在我国碳排放结构中,除了生产能源的热力电力行业,工业领域占比最多,排第二的则是交通领域。伴随绿色发展,全国多个省市展开了数字化建设。绿色发展与产业数字化发生密切连接的,其中就有汽车领域。
近期在广州市荔湾区一些疫情封控管理区内,出现了一支与众不同的绿色的物资保障队伍:它们是一辆辆冷链物资运输卡车,能为封控区街坊运去新鲜的蔬菜粮肉。绿色的车牌显示,它们是新能源车,它们无需充电桩进行充电和等待,一次“加油”不到几分钟就“满血复活”。
这批物资运输车大有来头。它们是广东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氢能源车。据该车辆研发企业雄川氢能副总经理李荣军介绍,氢能车一次性加氢续航里程长,燃料加注时间短,且排放物无污染,全过程都十分环保。目前广东在氢能源汽车发展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以广州、佛山为代表,建成的加氢站数量就超过20座,车辆应用规模超过1500台,均为国内第一。
能源领域国际权威智库报告《BP技术展望》2018年时便曾分析,要破解能源困局,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节能以及能源转型。技术在节能和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可能在数字技术、可再生能源等五大能源领域起到颠覆性作用。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自动驾驶和互联网汽车等领域中,可以帮助降低能源需求,并将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大有作为。
技术发展与人和政策等产业环境密不可分。像在氢能源车领域,据李荣军介绍,其广阔前景与广东本地的政策和产业优势,吸引了一大批相关科研人员前来广东攻关。“我们的团队里就有不少能源领域的技术大牛。”从其提供的名单来看,诸多国际知名院士专家名列其中。
无人车领域同样如此。2017年落地广州的全国智能出行的先锋汽车小马智行,其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也表示,之所以选择南沙,内外因素都有。像无人车项目必不可少的实地测试,需要一定成熟的环境、政府的支持还有产业支持等等,“就像找男女朋友一样,是有非常综合的考虑”。
“广州相关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条例,对于L4级别的自动驾驶友好度是最高的,它在保证了安全的情况下,最大化地照顾到最新的技术如何真正变成现实。”广州另一家无人车公司——文远知行联合创始人兼CEO韩旭说。
广东作为汽车产业强省,近年来在把握智能网联汽车趋势,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未来,依靠低碳交通工具和数字智能技术优势,广东自然就有了为全国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做出示范作用的底气。
观察
产业转型与数字经济并驾齐驱
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赋能园区制造智慧用能,还是在交通领域通过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减少碳排放,背后都离不开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结果。
有学术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工业虽然蓬勃发展,适度重型化的步伐也迈得很大,但高耗能工业比重始终不大。主要是发展了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制造业、医药业等高效低耗能产业,同时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这才使广东单位GDP能耗得以保持在较低水平。
2006年,广东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曾公布一组官方数据:2005年时,广东单位GDP能耗达到全国最低,终于走出上世纪末经济发展与能源紧缺矛盾突出的困境。当年广东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例达到45.4%,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升至35%以上;在工业内部,广东大力改造传统门类,当年淘汰了能耗大的小水泥、小钢铁企业共390个。
10年之后,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单位GDP能耗同比大幅下降5.71%,“十二五”累计下降20.98%,超额完成“十二五”下降18%的总目标任务。
广东省统计局对此特别分析指出,当前高耗能的电力、石化等产品的单位能耗和设备技术等已达到较先进水平,从能耗产品的耗能技术指标来看节能空间确实有限,但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来看仍有节能空间。建议重点扶持行业龙头企业,焕发市场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挖掘新的节能潜力。
如政府所期,数字经济正成为广东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力量。
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广东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3754.49亿元,增长10.6%,增速比地区生产总值高4.4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6.4%,拉动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个百分点。
“和全社会相比,信息产业应该并且可以提前实现碳中和,而且,信息产业对其他行业的节能贡献5倍于自身能耗。”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邬贺铨近日公开表示,产业数字化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通过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并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着力点。
广东的数字经济发展并非孤立前行,它正在给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注入强大动力。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跨界运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除了工业互联网与智慧交通领域,在智慧城市和智慧治理等方面,数字化改造也已经有不少产生绿色效益的优秀案例,如城市级互联网+生态环境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治理水务等。
关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作用,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非常明确的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将达到20%;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引领能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生态。
以此足见广东“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深化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面向2030年至2060年,广东的绿色发展之路将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