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

加快脱碳和零碳技术突破 促绿色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任先博 徐劲聪 06-25 01:50

  “碳”问大咖

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

  南都:以全国情况来看,当前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有哪些关键结合点?

  朱克力:数字经济在整体上是符合绿色低碳的,但数据中心等也会带来巨大的电力能耗,因此是把“双刃剑”。过去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结合点比较少,因此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明确绿色发展是目的,引导数字经济始终行驶在绿色发展的轨道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主引擎。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数字经济的赋能,无论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等方面,还是在数字能源、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等领域,预期都将取得突出的绿色效益。

  例如在能源数字经济领域,电力和算力构成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双引擎。基于强大的算力支撑和海量数据基础及平台支持,促进能源流、信息流、业务流耦合,提高电力的安全性与清洁度,进而反向赋能算力的可持续发展。在电力和算力的螺旋式上升中,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不断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绿色效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都:面对绿色发展的需求,数字技术要进行怎样的创新?

  朱克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降低碳减排强度,助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绿色转型;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绿色元器件、数字终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脱碳和零碳技术突破,促进绿色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夯实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基础。

以数字化推动湾区城乡绿色低碳转型

  南都:对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融入城市、绿色发展有哪些建议?

  朱克力:数字经济如何更好地与区域发展目标融合,国内不少城市正在积极探索。根据我的观察,政府加大以创新激励为主的场景供给或许有前瞻之处。从主要是“给优惠”的传统产业政策到主要是“给机会”的场景供给,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基于市场导向,将城市发展需求明确为可感知、可视化、可参与的机会,引导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新模式融合创新、新产业裂变催生,形成城市发展的新竞争点与内生动力。类似这种面向新经济的场景思维和政策模式,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绿色数字湾区”亦有所借鉴。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融合方面,具备较多的独有优势。从数字经济的基础来看,近年来,广东省数字经济规模、5G基站和用户规模、4K用户和产业规模、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等均为全国第一,香港数字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澳门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

  建议充分发挥优势,加快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将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打造成为具有全球标杆意义的“绿色数字湾区”。建议制定绿色数字城市的湾区标准,探索绿色数字发展的价值实现机制,以数字化推动湾区城乡绿色低碳转型。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在哪几个领域,做出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融合表率?

  朱克力: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双核一廊两区”数字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站稳全国数字经济第一梯队。未来还是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有产业优势,一是加快工业流程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基于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制造等,形成“绿色数字湾区”的数字智造新模式;二是加速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金融、交通、工业、医疗、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商用化,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融合型新产品应用,营造“绿色数字湾区”的数智产业新生态;三是协同线上线下满足民生需求,培育共享经济、社区经济、平台经济等融合型数字经济新业态,丰富“绿色数字湾区”的优质生活新场景。

采写:南都记者 任先博 徐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