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控制专家陈祖辉连续两年临危受命,本轮疫情中防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缓冲区暖爸”啃下院感防控“硬骨头”


陈祖辉在临床一线“护航”抗疫医护。 受访者供图
开 栏 语
2021年广东多地经受了一轮强劲的新冠疫情考验,在全球一路攻城拔寨的德尔塔毒株在广东被成功阻击,这是全省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中体现,也是科学防疫、精准施策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在这场“快字为先、严字当头、实字为要”的战“疫”中,战斗在第一线的医疗工作者是当之无愧的先锋者,他们用专业科学的技术、敬业严谨的精神攻克严峻考验,写就“南粤抗疫群英谱”。
“管天、管地、管空气。”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陈祖辉,这样概括自己的工作,“任何一个微小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既然选择,就不应该有丝毫的懈怠。”
当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入侵广州时,陈祖辉临危受命,率领一支院感防控专家团队固守本次抗疫的主战场——市第八人民医院;而当广州终于实现了本土病例零新增,他却因为过度劳累,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责任”
养病期间继续连线主持工作
6月22日深夜,正在审阅一份现况报告的陈祖辉,突然感到胸闷、胸口紧,被紧急送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救治,随后转入该院的隔离病房。6月26日上午,他在视频连线中告诉南都记者,经过充分的休息和妥善的治疗,目前身体状况已大为好转,“希望很快就能投入新的战斗。”而他的队友们却透露,即便名义上是在休养,陈祖辉仍密切关注着前方的工作进展,6月27日晚,还通过在线会议软件,如常主持了院感团队临时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
陈祖辉现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教办主任,附属第五医院党委委员、副书记(负责工作)。2020年初,他曾作为广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进驻武汉市汉口医院,奋战57个日夜,创下了所在病区无一名医护感染的战绩,获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谈及职业选择,陈祖辉用到最多的词不是“喜欢”,而是“责任”。他说:“守住‘做好本职工作’的底线,才能处变不惊,召必来,来必战,战必胜。”
顶硬上
一是严纪律,二是强业务,三是分缓急
2021年5月21日,时隔270多天,广东省再次报告本地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病毒为Delta变异株。
陈祖辉第一时间介入防控工作,根据省卫健委的安排,先后在荔湾区人民医院鹤洞院区、广东省中医院等单位进行院感督导。
6月12日傍晚,他又接到紧急通知: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市八医院需要紧急换防,现委派他带领一支专家队伍驻点支援,务必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尽可能降低;同时任命他为市八医院临时党委副书记,统筹协调全院的相关工作。
没有丝毫迟疑,陈祖辉在接到通知的当下便打包行李,提前一天进驻了市八医院嘉禾院区,摸查该院的感控现状。
接手市八医院的感控责任之初,团队自然是“千头万绪”,连经验丰富的陈祖辉都不得不承认,此次作乱的Delta变异株“生性狡猾”,甚至冲撞了以往不少“常识性”的理解。
但对即将48岁的他而言,“害怕”“困惑”这些描述,早已离他远去。通过每日例行的晨会和每晚8点的讨论会,他很快将工作思路理顺,责任到人,逐层去沟通、解决各项问题。
来自广州市中医医院的陈小玲医生,后来成为这个20人团队的会务统筹,因此特别熟悉陈祖辉的管理风格。
在她看来,这位专家领队尤为强调以下几点:一是严纪律,二是强业务,三是分缓急。短短三日左右,院内14个隔离病区的感控工作就明显步入正轨,每晚复盘会议的时长,也相应地从两三个小时,迅速缩减到了一两个小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性文件。
如今的疫情防控早已常态化,医务人员难免疲劳,而感控专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适时敲警钟,不厌其烦地提醒各种细节——细到什么程度?譬如病区医护人员每次洗手,“七步洗手法”是否不折不扣。必要时,还会采取更高标准,“比如平时做院感防控,医护每4小时换一次口罩,特殊时期,我们每3个小时就更换一次。”
从硬件设施的改造,到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人员感控意识的强化……短短十几日,市八医院的院感控制就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有心人”
伙伴心中“永远在线”的人
显著成果的背面,离不开逆行者与承重者的默默付出。
从来到市八医院的那一天起,陈祖辉就成了众多工作伙伴心中“永远在线”的人。每天清早7:00起床,7:45前和队友们一起进入病区就位;结束一天的沉浸式病区工作后,当晚回到驻地酒店,还要处理种种案头事务。
负责整理每日会议纪要和次日整改清单的陈小玲,有时需要加班到凌晨一两点,而后将长长的文件传给陈祖辉审定,她惊讶地发现,不论多晚,对面基本上都是“秒回”。
历经11天的连续作战,身高1米78的陈祖辉,体重从76公斤降到了70.7公斤,平均每天掉秤1斤。
他一直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很好,没想到6月22日晚主持例会时,突然觉察到某些异样,当夜11时许,发展成了明显的胸闷、胸口紧等症状。
市八医院临时党委书记唐小平知道后,赶紧安排了一辆负压救护车,严格遵照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和程序,把陈祖辉送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救治,随后转入该院的隔离病房。
经过诊断得知,他的体内出现了心肌缺血、I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尖瓣返流(轻度)等病变,好在程度不算太严重,顺利接受了对症处置。
陈小玲回溯起来才意识到,陈祖辉这次突然发病,不是完全没有预兆。
“那天晚上,他叫到我们的名字时,第一次出现了卡壳,好像思维没像平时那么清晰了。有几个同事还开玩笑说,是不是太累了?但当时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工作上,每个人都是很拼的状态,根本没有引起重视。当夜12点左右,我突然接到祖辉书记发来的信息,说他有点不舒服,我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提出送他去医院急诊。他说不行,让我继续整理会议纪要。”
第二天早上,院感团队从驻地酒店一起乘车上班时,看到陈祖辉常坐的位置空了,大家都非常难以接受。
“班主任”
关心每个人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
在他们的描述中,陈祖辉完全不像临时工作团队的领导,更像一个班集体中备受敬爱的班主任,尽管实际上才相处了11天,却在周围所有人的生活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团队成员邝艳兰告诉南都记者:“陈祖辉书记本身是一个非常守时的人。记得他跟我们说过,‘就算让别人多等一秒钟,我都会浑身不自在’。所以后面他说什么时候开会、什么时候要准点发车,我们都严格遵守;在他暂时离队之后,到现在为止,仍然保持着这样的‘时间纪律’。”
与陈祖辉同样毕业于暨南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陈小玲说:“在参加这次任务之前,我对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比我早毕业12年的大师兄’‘院感管理领域的前辈’,但现在他在我脑海中是一个很鲜活的形象,而且我觉得,他很有心。”
接受南都记者的采访时,多位院感团队的成员都提到,没想到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陈祖辉还特意去了解每个人的生日。
有一晚结束工作后,他专门准备了小蛋糕,组织大家给即将过生日的成员“云庆祝”。他会关心每个人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有没有出现心理波动,外市来的队员能否适应,甚至会主动关照成员们的家人。
而在专业工作中,陈祖辉也不仅仅是督促大家完成交办的工作。他知道很多队员将此行视为学习提高的契机,因此有意引导一种交流探讨的气氛。
邝艳兰来自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院感科,她说自己虽然也有10年工龄,在队里不算很年轻了,但在专科医院,毕竟比不上综合医院见识丰富,“陈书记在时,每天晚上8点几乎‘雷打不动’地组织我们开讨论会,鼓励大家把白天遇到的问题或者新的体会拿出来交流。大家在不同角度的碰撞当中,其实很能激发自己的工作思路,这一点是我感触最深的。”
6月27日晚8时,她心心念念的“头脑风暴环节”又回来了。这一次,陈祖辉是在隔离病房中,通过在线会议软件发起了讨论,也作为院感团队临时党支部的第二次民主生活会。
邝艳兰告诉南都记者,在一个半小时的连线中,陈祖辉带领他们学习了党史,跟每个成员谈心、交流:“因为真的很久没有见到他了,会议结束之后,感觉大家都舍不得下线。”
“暖爸”
永远保持平和,从不释放负面情绪
即便现在的陈祖辉身形瘦削、面带病容,但在谈到自己从事的院感工作时,眉眼之间蕴藏着一种和暖的笑意,无形中令人受到感染。
其实,在一年前的武汉抗疫中,他就曾因工作上的温和、体贴,获得了一个“雅号”——“缓冲区暖爸”。
去年1月24日,除夕,陈祖辉辞别妻儿登上逆行驰援武汉的专机,随广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接管了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仅4公里的武汉市汉口医院,与另外两名资深院感专家刘大钺、何达秋共同为130多名队友保驾护航。
陈祖辉仍记得,相较于广州市八医院,汉口医院的客观条件更为有限:“它原本是一个以康复为主的二级医院,在物理设置方面、人员培训方面,都有很多上升的空间。我们三个院感人也是科学地分析、布防,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明确了病区院感控制上的软、硬伤,并进行了整改。最终在广东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努力下,不到两个月时间,我们就将汉口医院的所有存量病人‘清零’,没有出现任何一例医护、包括我们院感人的感染,拿到了一份非常满意的成绩单。”
而在一些年轻的院感人和曾经受其培训督导的医护人员、媒体工作者们看来,陈祖辉令人感佩之处还在于,他能在高压且琐细的工作中,永远保持平和的状态,从不向外界释放负面情绪。
当年轻的队员进入病区时,陈祖辉会用一些肢体语言进行鼓励,帮对方穿戴好防护装备,做好姓名标示;医护从病区下班后,他会从旁迎候,道一句“辛苦”,递上一个新口罩。
陈祖辉对南都记者坦言:“我觉得作为感控人员,应该要适当地多一点共情,多一点同理心;既要有专业深度,又要有人文温度,这样会更便于解决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王道斌 通讯员 刘丽芳 张灿城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视频:李琳 吴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