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跑偏”现象,才能推动科学有序减碳
8月17日,在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确实出现了有些地方、行业、企业的工作着力点“跑偏”的问题,因此既要纠正运动式“减碳”,也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提出这一目标,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与此同时,推动实现这一目标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但在推进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过程中,如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所说,出现了一些“跑偏”的现象。
究竟在哪些方面发生了“跑偏”?从发言人“既要纠正运动式‘减碳’,也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表述中可一窥端倪。
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是今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点内容。但不久前督察组通报,山西晋中一些地方不顾水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盲目上马焦化项目;河南安阳落实国家焦钢比调整要求不力,新建焦化产能冲动强烈;辽宁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违规推动“两高”项目建设;江西九江高耗能项目不断扩张……近年来“两高”项目盲目上马看来绝非个例。
为什么在减碳呼声强烈的当下,一些地方反倒有大上快上抢上“两高”项目的冲动?
一方面,缘于部分地区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性较大。就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披露了今年上半年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结果显示,青海、宁夏、广西、陕西、江苏等9个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10个省份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全国节能形势严峻程度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也由于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一些地方将“碳达峰”曲解为“攀高峰”,认为2030年是一个窗口期,在此之前正是大干快上高能耗项目的最后时机。
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迟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而且也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如期实现。
尽管在减碳过程中难免阵痛,但是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的决心不能因此而动摇,否则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后期碳中和的压力和代价就很可能无法承受。
减碳过程中的另一种“跑偏”现象同样不能忽视。一些地方空喊口号、蹭热度,一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不切实际地提出所谓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给企业生产和百姓生活带来很大困扰。这就是新闻发言人所归纳的“运动式减碳”。
针对跑偏现象,最近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先立后破,无疑是一次及时纠偏。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经济发展还离不开高质量增长,如果在减碳中先破后立,对经济和社会的冲击未免太大。相较之下,现阶段在保障能源安全、电力充足稳定供应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地减碳,这种先立后破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就当下而言,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能再上新的“两高”项目无疑是一条必须守住的底线。其次,要紧盯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以“全国一盘棋”的思维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科学减碳,还要注重运用市场手段。目前全国碳市场已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与过去保护生态环境的行政手段相比,碳排放权交易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运用的是市场机制。在这种机制中,碳排放权交易既能为减排降碳企业送去“真金白银”,也必然会给超额排放企业带来高企的成本,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类似措施未来需要进一步积极探索。
- 下一篇:为树办“身份证”,为砍树立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