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树办“身份证”,为砍树立规矩
短评
据媒体报道,广州拟出台《广州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广州市树木修剪管理规范》、《广州市树木保护管理规范》、《广州市关于完善绿化工作管理体制机制的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推动加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绿化和树木保护工作。今后广州将为树木全部办理“身份证”,实行数字化管理,以后要是想对树“动手”,必须按规矩走流程。同时,在新规范中,大树保护范围将有所扩充。原有“古树同古树后续资源”两个档次,将扩充为“古树、古树后续资源、大树”三个档次,这意味着市区相当一部分树木将纳入受保护范围,随意砍伐的行为将受到进一步限制。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区路边树木经常需要进行修剪,有时甚至需要整棵迁移走,周边邻居都觉得可惜。近年国内不少地方闹出砍树的大新闻,居民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现自己家周围的树被砍了,虽然不属于个人财产,但难免还是让人唏嘘。这种情感通常容易引发共鸣,尤其是那些有知名度的树木,一旦被砍就容易成为城市的大新闻。其中原因并不复杂,一棵树的意义,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大家都很在乎。
对于附近居民来说,一棵大树可能承载了故乡的一种印象,树没了就意味着对故乡的情怀少了一份寄托;而从更高层面而言,一棵大树可能是一条街道甚至一座城市的重要景观,能给居民生活带来某些便利——大树底下乘凉、娱乐、居民的社交,无不与其有关,除此之外,毫不夸张地说,大树也可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时代变迁,人来人往,唯有树还在那,就像一个孤独的记录者。所以不难理解,城市中具有代表性饱经沧桑的大树,经常会吸引游客,如何对待这样的树,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城市对自身历史文化的态度。
应当说,广州在对待树这方面一向是很讲究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段,两棵分别有着130年和150年历史的古榕树,成为西村站开通的一大障碍。施工方为此颇费周折,准备了好几个处置方案。之所以如此严肃对待,是因为,根据《广州绿化条例》第四十八条,树龄在一百年以上不足三百年的古树或者珍贵稀有、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名木,为二级古树名木。第五十三条明确表示,禁止砍伐、迁移古树名木。城乡建设应当采取措施避让古树名木。媒体解读认为,古树名木禁止砍伐、迁移已经成为了无条件的“铁律”。
古树因为受到的关注较多,相对而言更容易受到保护。现实生活中那些不那么显眼但“资历”同样较深的树木,可能就没有这样的待遇,这也是为什么此次广州出台规范性文件为树木办理“身份证”,按照不同档次执行差异化的管理。并不是所有的树都不能砍,关键是要避免“一刀切”,尤其是管理要事前介入。以往各种砍树风波往往舆论闹得很大,但有关责任人并不会受到什么处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类似的现象发生。考虑到这种情况,显然更应该在事先做好预防,规定砍树应该走怎样的流程,哪些树不能砍,这样一来砍树的人也就不敢轻易行动。
从2017年多部门发文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到西村地铁站的保树行动,广州近年在树这篇文章上费了不少心思。如今新规范的出台无疑是新的开始,科学绿化对城市景观至关重要,
为城市留住鲜活的记忆,善待树,就是善待城市自己。
- 上一篇:矫正“跑偏”现象,才能推动科学有序减碳
- 下一篇:识破心灵伪术,需要有意识的心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