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填充社会与文化功能,让“口袋公园”更具活力
来论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是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等小区域“见缝插绿”,以“绣花”功夫设计建设而成的面积相对较小的绿地开敞空间。据悉,未来15年,广州计划在全市域范围内新建400个口袋公园,届时广州公共绿地覆盖率可以达到90%。
不能小看这些口袋公园,它们面积虽小,但意义重要而深远。从“人民的城市”城市认知论看,“人民的城市”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让广大市民拥有更多触手可及的公共空间,口袋公园无疑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体现。
从生态体系构成要素看,口袋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末梢,城市生态空间不仅包括市、区和街道尺度的大面积公园,还包括居委、社区甚至楼宇等微观层次和小尺度的口袋公园。从空间可及性看,口袋公园的“触手可及”特质,让其具有较好的空间可达性和较高利用率。从土地利用角度看,口袋公园的选址体现了“向存量要增量”的用地思维,整治旧的垃圾成堆的厌恶型空间成为绿植成荫的舒适型空间,整理地形破碎、大小不一和可利用性差的非规则用地成为整齐有序、高利用率的公共用地,存量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从主要功能看,口袋公园具有广泛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它不止于生态功能,还能在休闲、健身、社交、文化复兴、地方认同、社区规划、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我上班路过一个口袋公园——大北立交口袋公园,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一片硬化广场、三处草坪、三个长条凳、几棵老树和数棵新树。其时是上午10时10分,几位环卫阿姨在浇水,使用者只有一位,在低头看手机。总体上,我感觉目前公园的内容配置上单薄了一点,利用率偏低。
我在想,能不能填充一些内容加以改进:
其一,增加一些介绍性文字,比如附近区位、交通、单位及属地的特色植物种群、社区历史与文化变迁,社区典型人物及先进事迹等,让口袋公园成为社区自然人文历史与形象展示的公共平台。
其二,允许附近社区的大爷、大妈们来这里跳广场舞,充分满足社区中老年人的健身与娱乐需求。
其三,增设充电装置及提供无线Wi-Fi服务功能,供有需要的人为手机充电,提高便民服务水平与质量。
其四,增加一面涂鸦墙,让市民在闲暇之余涂涂画画,给他们抒发心情与情绪的机会。
其五,联系属地中小学校,以“我爱广州”“我爱越秀”“我爱××社区”为主题进行创作,开设展板区域,用以展示孩子们的作品。
其六,半月或一月一次,在周末夜间放映露天电影,尤其像《雄狮少年》等能较好彰显地方文化涵义的影片。
总之,口袋公园应该成为体现“老城市新活力”、改善城市和社区环境、展示地方性、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孕育和再生产和谐人地关系及人际关系、夯实社区治理能力的复合性空间。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建议在目前口袋公园建设与实践基础上适当填充一些社会与文化功能,目的在于化抽象的空间规划为具象的地方营建,更生动一些,更有活力一些,让其成为附近居民想去、愿意去和产生强烈依恋感的地方。
□姚华松(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上一篇:依法保护救人者,勿令善心变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