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担成本划定红线,提供更优质课后服务
1月7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全力做好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课后服务建立校外资源引入机制、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完善教职工参与机制、午休“平躺睡”,建立第三方社会机构进退机制,划出五条红线。
寒假将至,“双减”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后,此时是总结政策落地经验,细化、优化双减方案,为学生在寒假提供更优质课后服务的较好时间点。之前,广州的方案聚焦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与校内作业负担,为优化课后服务设计了基本实践框架,此次通知的印发在“怎么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解决“具体怎么做”的问题。
开展课后服务,普遍关注的问题是相关主体在课后服务中成本如何分担。
目前,进行课后服务基本原则以校内供给为主、购买服务为补充,这表明校内资源是提供服务的主要依靠。校内资源包含人和物,为解决物的问题,通知明确财政将给予适当补助,从长远来看,在完善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改造校内场室设施有助于提升学校综合能力,让今后入学的孩子享受到政策红利。而在人的层面上,最重要的是利用教师资源。
通知主要着眼于“盘活存量”,即拓宽服务老师供给与绩效刺激:通知提出课后服务由本校教职工承担,其中包括身体健康的退休教职工;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教职工自愿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并取得相应的劳务报酬,有关部门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应考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因素,把用于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并设立相应项目,不作为次年正常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教职工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
在新招聘老师作为增量补充有困难的现实背景下,盘活存量是一种更为现实的选择。一方面,退休教职工有时间,更了解孩子成长心理,通过参与课后服务发挥余热并获得一定报酬,也是更好分配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在职老师来说,参与课后服务领取补助,提升职称评定竞争力也是提升其积极性的一种方式。
但另一方面,现有模式需要弄清的问题是:“盘活存量”策略的可持续问题。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教职工自愿参与课后服务的内在逻辑,是将课后服务作为教师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是否参与影响教师当下的工作绩效与未来的职业发展。最初,外界的担忧是课后服务增加了老师新的工作压力,所以需要通过专项补助的方式缓解释放教师压力,如今,课后服务与绩效、职称挂钩,激励措施是否会反过来给教师形成新的压力,影响开展课后服务的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并且需要在政策落地的下一周期探索更好的实践方式。
第三方社会机构也是开展课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通知为第三方机构引入做了更为细致的规定,明确第三方社会机构包括但不限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青少年宫、高校、体育科技类社会组织等,同时,要建立第三方社会机构进退机制,由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有需要的学校应成立有家长代表参与的遴选小组。对出现服务水平低下、恶意在校招揽生源、不按规定提供服务、扰乱学校教育教学和招生秩序等问题的第三方社会机构,坚决取消入校资质。
可以看到,课外服务正在尝试引入市场力量。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被明确作为第三方机构的一种,理论上,只要培训机构具有资质,在课外服务上尽职尽责,便有机会通过激发孩子兴趣,实现为自身培训机构的“引流”效果,市场和教育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引入市场力量减轻校内资源压力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未尝不可。不过,市场的事情终究要交给市场解决,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终究要在竞争中,而非“关系”中进入学校,由此,防止利益输送,形成垄断也需要在新的政策周期加以监督跟进。
什么才是开展课后服务的正确方式,需要持续的探索,期待新版方案能获得成效,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