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高中生“造”无人自行车,回应争议与隐私保护不冲突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01-09 01:11

  短评

  近日,有关“高中生造出无人自行车获丘成桐奖”的报道引发外界高度关注。有网友指出,这辆被媒体称为自行车版“特斯拉”的作品,与网售2万元左右的无人自行车“一模一样”。当事人所在学校表示,不打算再通过媒体发布新的消息,“也希望保护他的隐私”。

  “无人自行车”产品结结实实火了一把,只是没想到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在知乎围绕这一话题的诸多讨论中,除了事实上可能并不鲜见的一些质疑和围观,也有网友指出当事人所获得的,是“为无人自行车编写自动驾驶算法程序”的计算机类型的奖项,而非“造出”了一辆无人自行车。只不过在网友扒出的涉事论文表述中,获奖者对其项目也有颇多夸张表述,比如称自行车是根据自主设计模型加工等等。

  应当看到,在网友的众说纷纭中,很多此前的某些误读也在修正。而社交平台对类似“少年天才”的科研获奖成果一直都不乏兴趣,这与相关领域的评奖、论文发表等存在某些权力、人情因素有关,但在相关证据得到确证之前,对当事学生做斩钉截铁的论断似乎缺乏应有的审慎。一棒子打死突然间露头的“天才少年”或许畅快,可也要尽最大可能防止“误伤”的情况发生。

  哪怕是基于现有(或者自购)的自行车成品进行后期计算机程序设计,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已经是相当了得的成绩。更何况在此番获奖的论文中,涉及所谓“无人自行车”的内容也仅占有限的比例。令人费解的倒是,作为当事学生所在学校以保护学生隐私的名义,选择了不再回应相关争议,而任由外界的围观和揣测继续。

  必须要指出,回应争议,在学校的职权范畴内做出必要的信息公开和澄清,与保护当事学生的个人隐私完全可以不相冲突。因为在获奖论文中,当事人也并不回避其作品获得多家知名高校科研人员指导的事实,在充分保护当事人及其家庭成员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同样可以对论文是否存在学术权力加持等情况做出一些澄清和说明。既然已经有网友就相关争议诉诸大赛主办方,那就更需要按照既定的异议程序介入,做必要的调查和回应。

  更说不通的是,近来刚出镜接受过多家媒体采访、演示其“造”出来的自行车的当事学生,十几天前还曾出席仪式,领取学校为其颁发的“阳光学子特别奖”,并在现场发表励志演讲。正面宣传则多多益善,回应争议就担心被打扰、耽误复习备考,在逻辑上恐怕不能自洽。一定程度上,坦诚的信息披露,会很好消弭外界一些不必要的揣测,不仅对正在备考但注定不可能完全隔绝于外界的当事人是一种保护,对当事学校来说同样如此。既然在社会公共层面收获荣誉、得到嘉奖并已经引发非议,无论是主办方,还是涉事的学校以及当事人,都有责任来直面问题。

  在隐私保护与满足公众知情之间,本来也完全可以做出很好的平衡。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疫情防控的反复考验,大量的流调信息在既保护个人隐私、又完成轨迹梳理上,也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循。不再发声、听凭众声喧哗,恐怕不是一种明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