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参与“微文明”,帮助身边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综合 01-29 01:09

  短评

  1月28日下午,由广东省文明办指导、南方都市报主办的2021年度广东“微文明之星”致敬礼在广州举办。勇追失控小车救人的出租车司机崔记永,万米高空救治昏迷病人的珠海医生康旻、吕明慧,在隔离酒店当了14天“临时爸爸”的志愿者郑双龙等十组共12人获得年度广东“微文明之星”称号。

  如何理解微文明?其内涵应该由“微”+“文明”组成。“微”是微观层面上的,是指关注的文明可能是一些具体的行为,它微小但不弱小,还可能是一些具体的个人,中国人说举手之劳,就对应了“微”。文明作为一种社会价值,需要引入具体的事例帮助人们去认识和理解进而践行,而正向的事例恰恰可以塑造社会所提倡的行为示范。

  这次选出的10位微文明之星,事迹都非常鲜活,有追车救人的的哥,在街头狂奔救下失控车辆;有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担任“临时家长”,照顾因疫情被隔离的有语言和智力障碍的流浪男童;有从广州前往郑州参与洪灾救援的汽修店老板,自发救灾无怨无悔……可以发现,这些微文明之星其实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而很有意思的是,当事后记者采访问他们为什么能做出在平常人看来很温暖但却相对不那么容易做到的举动时,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当时也没想那么多”。相信“没想这么多”是他们第一时间的自然反应,这是一种源自心底的对他人生活境遇的感同身受,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我们需要守望相助。

  可能有人会觉得,微文明之星才不是普通人,从报道来看,他们的事迹都不寻常,“我”作为普通人很难做到。这是一种误解,媒体报道客观上存在放大效应,抛开文字写作,他们的文明之举其实相对简单,或是的哥救人,或是志愿者服务,等等。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类似需要帮助他人的时候,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小区的、街头的微文明之星。有时候,我们离微文明可能就差了一点“冲动”和勇气。

  某种程度上,微文明是感受社会文明程度相当重要的方式。一名外地旅客来广州旅游,什么时候最能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可能不是从机场车站的牌子上,而是从身边的微文明行为中。比如,旅客的身份证在掏口袋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位市民看见了,在失主走出50米之后,市民把身份证捡起来追上去还给他,那外地旅客可能会觉得:广州的文明程度还真不错。

  这次“微文明之星”的评选和致敬,挖掘身边的微文明事例,一方面是为了感谢他们的善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感谢的形式引导更多人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关注“身边事”、帮助“身边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说,微文明就是观照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或许反映不了全貌,但在镜子所映照的范围里全是温暖,评选推广微文明之星就是要将这种温暖扩散得更大一些。

  从今天起,你我都不妨参与到微文明中,从为身边人指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