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防控链条不容松动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02-28 01:00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近期,在公共场所健康管理方面,除社区小区、公共场所全面实行扫场所码外,深圳全市范围内,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扫场所码登记。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常生活,人们也逐渐适应如何与疫情共存,但一些违反规定的做法仍然时有发生。2月27日上午,深圳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林汉城通报了两起违反防疫规定的案例。

  案例一为,罗湖区在检查中发现,辖区内一口腔门诊部在接诊患者时未按照要求核查患者核酸采样记录,违反防疫规定。福田区在检查中发现,49岁新冠确诊病例曾某前往荣超商务中心B座上班时,曾多次未佩戴口罩乘坐电梯,该大厦管理单位荣超物业管理公司未履行疫情防控主体管理责任,对曾某的行为未予以劝阻、纠正,导致多位同电梯人员面临病毒感染风险。

  两个案例都很有典型性,有关部门的处理也很坚决。据新闻发布会披露,罗湖区已按照相关防疫规定,对该机构立案,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福田区也已按照相关防疫规定对荣超物业管理公司立案查处,对涉嫌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曾某进行调查。

  在疫情反复,民众逐渐形成防疫自觉的背景下,相信上述案例只是个别现象,但饶是如此,还是有必要作一些提醒。

  近来国内不少地方面临较大的疫情防控压力。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日前介绍,近期,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叠加流行的特点。而广东深圳本轮疫情点多面广,传播链复杂,社区传播和外溢风险较高。深圳作为大城市,人口流动本来就大,这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的压力。而按照过去的经验,要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必须加强各方协同,从普通民众到社区、机构,再到开展具体防控工作的政府部门,都必须做好本分。

  在深圳披露的两个案例中,问题分别涉及不同的主体。案例一的责任在医疗机构,医院是防控的重要单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为了降低传播风险,对口腔科这类有近距离接触的科室,就诊环节有严格的要求,就诊前做好核酸检测即是其中之一。按理说医疗机构都建立了一套规范的流程,不应该出这种低级错误,目前尚不清楚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机构在规范流程和自我要求方面,不能懈怠。此案例尽管未导致严重的后果,却值得其他机构警惕。

  第二个案例涉及到个人防护,但责任并非只是出在个人身上。日常生活尚且对普通民众戴口罩有明确的要求,更遑论确诊者。此案例中,大厦物业管理人员没有尽到自身责任,这也提醒人们,在戴口罩这件事上,一方面要靠个人自觉,另一方面,关键环节的约束还是不可忽视。

  戴口罩早已被视为基本的防护措施,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人们已经习惯了以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可以说,这是普通人降低感染风险的常规操作。即便是在低风险地区,这种习惯至今还在延续,出门戴个口罩,既是保护自己,也为保护他人。这一方面有个体自觉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有疫情防控部门明确的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去适应。在“口罩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基层防疫人员,可能都要为此增加诸多不便,偶有懈怠,旁人或会提醒,这说不上苛责,但对于这种不得已的防护措施,确应多一份理解。

  春节过后,多地疫情出现反复,确诊病例数量略有反弹。这更要求每一个人不能放松警惕。此次深圳披露的两个案例,从侧面说明,疫情防控是一个多方协同的过程,每个人每个机构每个部门扎好自己的篱笆,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还望案例能够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为完善后续防控工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