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劳动保障“化整为零”是变相的劳动侵权
互联网企业用工平台化、灵活化的做法,有些传统实体产业、工厂制企业也在采用。一些企业将全日制用工变成“小时工”“派遣工”“外包工”现象亟待重视——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就此进行呼吁。(3月7日《工人日报》)
劳动者明明干的是全日制用工的活,拥有的却是“小时工”“派遣工”“外包工”的身份,与企业之间明明是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却被企业硬生生地改造成了零工关系、劳务派遣关系或者劳务合作关系。一些企业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算的都是减轻劳动保障成本和风险的利己账,无疑,如此算账削减了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甚至让劳动者处于一种无劳动保障的困境中。
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还需承担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并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一些企业利用用工强势地位,耍小聪明,诱导或胁迫劳动者接受把劳动关系、劳动保障“化整为零”或“化整为无”的套路,貌似对劳动关系进行了合理“改造”,在形式上“巧妙地”规避了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规避了法律责任,实现了用工投机。但其实,劳动者的岗位、作息、劳动量等“劳动参数”没有变,劳动性质没有变,劳动者与企业之间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也没有变。企业“改造”劳动关系的套路无法改变劳动关系的实质,不能成为推卸劳动保障责任的理由。这样的套路属于劳动保障“甩锅”行为,侵犯了劳动者的权益,触碰了法律底线。
“改造”劳动关系、把劳动保障“化整为零”或“化整为无”的侵权套路具有隐蔽性,且在一些地方或一些领域渐渐地出现了复制趋势,被一些企业视为用工减负的“秘密武器”。对此,立法部门、政府相关部门的确应该高度重视,依法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应对,以实际行动积极回应代表委员的呼吁。
立法部门有必要通过修法、完善实施细则或出台法律解释等方式,明确用人单位以规避劳动保障责任为目的“改造”劳动关系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后果,列出变相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违法情形,拉出人为“改造”劳动关系的负面清单,划出劳动保障的底线。劳动监察部门则应针对“假外包、真派遣”“假小时工、真全日工”等问题加强排查整治,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非法“改造”劳动关系逃避劳动保障责任的企业依法查处问责,并辅以曝光问题、信用惩戒等措施,让违法侵权企业付出必要的代价,倒逼企业增强自律意识,守住法律底线,规范用工行为,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全面履行劳动保障责任。
劳动监察部门、工会等还应加强对劳动者的普法教育,擦亮劳动者的眼睛,增强劳动者的敏感意识和维权意识,提升劳动者对用人单位以“改造”劳动关系等方式变相侵权的辨别能力和防范能力,鼓励引导支持劳动者以拒绝合作、投诉举报、提起仲裁或诉讼等方式与变相侵权进行博弈。 □李英锋
- 上一篇:高质量的建议和提案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