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回应热点痛点,“两高”报告重申理性韧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向来备受关注,作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的年度总结,于社会而言最直接的公共观感,可能就是报告对一年来诸多社会热点、司法重点,在另一重意义上的回应、触碰与直面:从保障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环境,到保护妇幼老弱的合法权益,从持续服务“六稳”“六保”,到关切具体的民生安全……
所有社会公众经历、目睹和见证的公共话题,都可以在这两份最高级别的司法年度报告中,在报告对具体事项的排篇布局和侧重里,读到司法的态度,寻到国家层面、制度意义上的应对之道、治理之策。
法律的态度是什么,司法的指引就该通过具体裁量清晰传达、不停输出。应当说,从公民个体的真切感受出发,及至引发公共忧虑的民生难题、安全焦虑,司法层面的最终审理、推进都是国家在制度层面的系统应对。
而本次全国人大会议上的“两高”报告,在一如既往地回应舆论关切、梳理典型个案的同时,一个不约而同的共识可能在于:以往动辄引发举国轰动的重大冤假错案纠错叙事,正在逐渐淡出法检的年度报告。经过新一轮司法改革的经年努力和法检部门的通力合作,重大冤假错案的“去库存”工作,已经不再给人以某种“井喷”式的观感。法检报告对包括食品安全、老旧电梯改造、高空抛物、人脸识别以及网暴社死等民生关节处“小案”,均不惜浓墨重彩地以案释法。
尊重和保障普通公民的尊严、权利与对幸福的向往,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落到根本,就是法治化的人居体验、法治化的人本细节与法治化的国家承诺。
案件没有轻重大小之别,司法态度也自当始终如一、润物如常。过去在正当防卫类案件中为众人所熟知的“法不向不法让步”,在此番法检报告里有了“决不向耍横霸道者让步,决不迁就纵容恶习陋俗”的细节演化,就是个很突出的例子。事实上,这也正是常态司法在以一种持续稳定的态度,积极应对更为常态化的社会生活百态与市场运行百业。大案要案不是、也不可能天天有、年年出,但具体司法在普通社会成员“粗茶淡饭”式的哪怕微小权益诉求面前,同样能秉持周正的专业态度,郑重以待的公正审理,可能才是足以让更多人可感、可视的常态正义。
当然,基于不同的法律职能定位,法检机关在以法律立场、国家视角回应同一类社会问题时,其具体取态各异,但背后对法治精神的理解与实践却称得上一脉相承。最高法报告对依法宣告公诉、自诉案件被告人无罪数量的列举,与最高检对诸多体现“少捕慎诉慎押”原则案件的看重和对相关比例变化的强调,可以说都显现出不同环节的司法职守秉持同一标准、共同理念的专业与审慎。
一定程度上,检察机关在司法流程中端的每一处坚持,包括对诉前羁押率的严谨,在尽本分的同时更是在给最终的司法判断把关、减压,也是在为前端侦查行为的规范操作提供最基本的职业安全保障。每一份不捕不诉与无罪判决背后,都殊为不易,都有对司法程序、规范执法以及公平正义的守护。
而在另一重维度里,当每一次对特别加粗显示、加重强调事项的最终见怪不怪、常态化呈现,可能才正是诸种艰辛改革已经深入制度肌理、落地生根的荣耀时刻……常态司法没有那么多大开大合,却可以给最普通的人最真实的内心确信,这是对国家法治的信仰,更靠法检机关各尽本分、各司其职的经年坚持,靠对司法理性、韧性的不断重申。
历来都备受各界瞩目的“两高”年度报告,是成绩单,也是路线图,是一年来法检机关基于各自职能给出的工作汇总,更是未来的时间线里,司法谨守专业、本分,持续为社会守护底线的一份公共承诺。“让广大群众知道法治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的宏大目标,更要让法律职业的共同体内心明了专业的坚持所在、正义的态度所指和职守的使命所系,这就尤其期待有更多、更普通、更具体的司法个案,通过细节处都真实可感的司法实践来做注脚和诠释,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验证和验真。
- 上一篇:紧贴美好生活期盼,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
- 下一篇:打通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