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清朗”行动新清单,多元治理是药方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03-18 01:29

  3月17日,国新办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介绍,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把治理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作为10项重点任务之一,重点整治“七类问题”,做到“三个规范”。

  新一轮“清朗”任务点多面广,如何治理繁杂的网络乱象,“清朗”清单给出了药方:明确管理主体,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多元治理。

  国家网信办负责定原则。此次行动清单里一项治理的重点任务便是:从严整治激情打赏、高额打赏、诱导打赏、未成年人打赏等行为。近年来,打赏酿成的家庭悲剧与闹剧不少。未成年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几乎每一年龄段都有人在打赏处掉坑。在一些任务明确的主播面前,擦边球成了快速来钱的法宝。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案例里,便有“文化传媒”公司通过女主播搭档男运营的方式设置情色陷阱——线上女主播在直播,男运营冒充女主播与男粉丝微信聊天,并用“老公”、“亲爱的”等暧昧语言吸引男粉丝进行打赏。这种所谓的粉丝赠与,9分假1分真,要钱是真,感情是假,虽然打赏的粉丝有时动机不那么纯正,但维持利用这种动机并骗取钱财显然危害和恶意更大。在法律与道德的中间地带,需要通过社会治理明确一些原则,明晰可为和不可为的边界。这番道理在整治直播间营造虚假人气、虚假带货量,遏制借未成年人牟利等方面同样如此。

  网络平台负责定规则。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不是监管部门一家的事。以往,围绕平台究竟是提供了“一条街道”还是作为“一家超市”有所争议。前者认为,“街道”供所有人自由行走使用,而不问相关主体行为是否守法道德,后者认为,“超市”有必要对入驻主体尽到管理义务,对有关乱象予以治理。经过一段现实事件的拉扯,基于平台通过广告、合作盈利,使用算法等工具引导价值偏向,对相关营利活动抽成,及大型平台自带的某种公共属性,网络平台具有一定的管理责任被予以明确。尤其是,是否实际作为成为评判平台应负责任份额很重要的标准。新一轮“清朗”行动为平台的管理手段做出了指引,包括督促重点网站平台建立MCN机构分级管理制度;督促重点互联网企业平台整改算法不合理应用带来的“信息茧房”“算法歧视”等问题;进一步聚焦重点平台、环节、板块和产品功能,等等。这些要求都进一步强调了网络平台在营造良善网络空间中的作用。

  本次“清朗”行动重视技术的作用。“清朗·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提出,建立溯源机制,对首发、多发、情节严重的平台和账号,严肃追究相关责任。“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提出,优化榜单评分功能。这些技术方面的准备不容忽视,特别是溯源机制值得关注其后续如何落地,甚至是在溯源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考虑做到源头前置。以被最高检报告点名的“老夫少妻案”为例,如果在信息发布者的发帖页面加上“首发”的标签,则不仅有助于事后追责,通过发布者的账号简介、账号运行情况、过往所发信息等均利于网民对信息真实性做出判断,减少谣言的散布。

  鉴于网络活动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清朗”既需要网信办牵头,也需要多部门协作。譬如,清朗+直播带货,牵扯市场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清朗+未成年人,关系教育部门;清朗+网络谣言、诽谤,涉及公检法方面。可以看到,一个“清朗”的网络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

  还要看到,多轮“清朗”行动的开展与某综艺节目诱导粉丝倒奶式应援有直接关系。当前,明星粉丝拉踩互撕出现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即借助“清朗”行动继续拉踩互撕,利用规范治理大搞黑公关、网络水军,搅乱网络生态。因此,在治理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判断也是对“清朗”行动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