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责“土坑酸菜”,审视监管疏漏
央视“3·15晚会”曝光湖南省华容县、君山区的插旗菜业、坛坛俏食品等5家企业酸菜生产相关质量问题后,涉事地方市场监管局多名官员因监管不严、履职不力被停职、免职。与此同时,涉事企业湖南插旗菜业董事长严钦武向消费者致歉:“我错了,深感惭愧”。
调查、问责不隔夜,这已是央视“3·15”晚会曝光相关产品后的常规景象。公众的不适、对食品公共安全的忧虑要靠对事件的详尽调查、问责来疏解。事发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派出督导组赴湖南,督促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严格落实属地责任,严厉查处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从这一公开信息中可以看到,有关部门对个案的调查思路,非常明确地分涉事企业与监管部门两部分。而值得注意的是,此番被停职、免职的多名涉事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对其的处理都只是有关部门进行详尽调查的开始。停职、免职本身并不具有惩罚性,在《公务员法》范畴,给予有违法失职行为的公职人员一定的惩处,有法定明示的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多种。
对“土坑酸菜”事件的严肃彻查,当以监管部门负责人的暂时停止履行职务为起点,梳理、审视地方夯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的诸多细节,对具体公职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条分缕析,警惕停职、免职成为地方避舆论风头的手段。事实上,此刻被停职的两地市场监管部门主官,于市场监管履职而言本身可能也属于“初来乍到”(甚至华容县市监局负责人在三个月前刚获任命),此前二人均缺乏市场监管领域工作经历。那就更有必要查明,“土坑酸菜”问题产品的生产时段、涉事企业的违规时长,进而对照查处、追责彼时职责所系的公职人员。只有权责明晰,才能捍卫问责的严肃性。
更重要的是,具体司职日常监管的执法人员是否存在监管不严、履职不力的情况,也需要在已经引发轩然大波的食品安全丑闻里有毫不姑息的深挖,并以此为契机,对涉事地方、涉事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状况有真实的了解。不因个案而让整个地方产业“躺枪”,也不能让浮于表面的仓促调查掩盖了行业的真问题。
就在此次事发后,还有当地行业人员接受媒体追访,一度存在为行业“抱屈”的表述,认为整体行业的卫生状况达标,外界对其有误解云云。但同样在公开可查的信息中,华容县监管部门2018年、2020年在全县范围内曾开展过两次“酱腌菜”行业专项整治,其中就有“严禁土坑发酵制作酸菜”的表述,并要求“卫生或生产条件差、不按标准规范和规定流程组织生产”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监督整改,召回问题食品”。需要连续两次专项整治的“土坑发酵”,究竟是个别企业、作坊的个案,还是行业内的公开秘密,需要借由此番“闹大了”来查个彻底。
特别是在已经被国家明确要求开展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检查中,涉事插旗菜业曾于2019年11月在食品委托加工、安全事故处置、生产环境等方面被“发现问题并责令改正”。此番系统性的调查,需要向社会明示彼时涉事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最终的整改验收情况。循着这些具体的个案线索,以查明当地有关部门真实的监管、履职状态。对眼皮底下的违规违法,驻地监管部门究竟是视若无睹,还是真的就什么也看不清、查不到?
已经引发极大公共不适的“土坑酸菜”,必须有彻底的查处与反思,而且要有突破个案范畴的举一反三,探索真正有效、有力的常态化监管。让监管有“提前量”,公共食品安全才不至于陷入不安的“土坑”。
- 上一篇:“清朗”行动新清单,多元治理是药方
- 下一篇:虚拟财产归属需要法律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