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超过3亿人参与,全国近2000个冰场雪场,一批高质量可持续利用的冬奥场馆

2025年冰雪运动产值预计达1万亿元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综合 04-09 02:10

  2月12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越野滑雪女子4×5公里接力比赛,观众在看台观赛。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让14亿多中国人看到了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也让这个曾经非常小众的运动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超过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遍布全国各地的近2000个冰场雪场,一批高质量可持续利用的冬奥场馆……中国用实际行动兑现承诺,不仅带动了国内冰雪运动发展,也为全球冬季运动注入了新力量,冰雪经济向阳而生、蓬勃发展,展现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冰雪运动产值将达8000亿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自北京冬奥会筹备以来,冰雪运动在中国按下了“快进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冰雪运动产值将达到8000亿元,2025年将达到1万亿元,占整个中国体育总产值的五分之一。

  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以及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为冰雪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有分析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万美元时,体育产业和冰雪产业将快速发展,从我国冰雪产业发展趋势看,恰恰符合这一规律。2021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业内专家普遍看好我国冰雪产业和冰雪消费的前景。

  冰雪产业链条长,从造雪、压雪等机械设备制造,到体育服装、器材生产,再到运动健身、休闲康养、技能培训,集聚了大量资源,能产生诸多创新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河北小城崇礼因为冬奥会而闻名世界,冰雪产业发展让当地人吃上了“冰雪饭”,直接或间接带动3万多人就业。

  近年来,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冰雪“冷资源”已经成为各地发展的“热经济”,先后有26个省份出台促进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方面的专项政策。与此同时,冰雪市场主体不断涌现,成为直接推动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副司长彭维勇认为,冰雪产业发展需要继续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冰雪产业区域发展体系,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技能培训、装备制造、冰雪旅游等业态。

  

奥运场馆将助力全民健身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结束比赛后,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永久保留的大跳台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为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社会公益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场馆。功能齐备的奥运场馆将为全民健身持续贡献力量。

  张家口位于北纬41°的世界黄金滑雪最佳地带,已形成中国最大的雪场集群之一。发展冰雪相关的产业园、产业项目,这里的冰雪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借助冬奥遗产,当地将利用冬奥场馆常态化举办高端赛事。此外,围绕冬奥会场馆等标志性建筑,兴起了一批奥林匹克公园、奥运主题博物馆,成为展示奥运文化、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冬残奥会还带动主办城市无障碍环境提升,推动包容性社会建设。冬奥组委编制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及指南技术指标图册,将作为制定国家和地方无障碍规范标准的参考。以冬残奥会筹办为契机,北京市创建666家冬奥示范温馨家园,开展康复、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等服务,年受益达391万人次,建立残疾人健身示范点90个。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赞叹,“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事实上,“后冬奥”时代,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计划同样精彩,将打造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国际典范。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体现大国办大事的实力和担当。在近7年的筹办历程中,更是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展现了共享冬奥的新景象。

  以交通为例。冬奥赛事期间,京张高铁太子城站位于张家口赛区核心区内,是世界上首个直通奥运赛场的高铁站。对此,有专家分析认为,以京张高铁、兴延高速和延崇高速等高速交通体系为依托,张家口市不仅被纳入“首都1小时生活圈”,与京津冀地区产业要素对接的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连接也进一步加强,有力提升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

  体育文化旅游是赛后发展的重点。体育牵引、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京张双城将打造区域协同发展之路,将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与发展“后冬奥”经济结合起来。更多的文化和旅游企业瞄准商机,抓机遇、谋发展。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的富龙滑雪场是北京冬奥效应的直接受益者之一,客流量呈攀升态势。作为冬奥会火炬传递场地之一,富龙滑雪场今后将有多个自主IP产业项目开业,正在体育休闲项目上加大投入。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创造了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随着北京冬奥的巨大品牌效应持续释放,赛事经济、会展经济、研学经济……一系列规划从纸面走向冰雪,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焦点

  01

  北京冬奥遗产有哪些亮点?

  根据国际奥委会给出的定义,奥运遗产是实现奥运会愿景的结果,包含所有通过举办奥运会为公众、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创造的或加速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长期收益。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北京冬奥组委就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报告涵盖了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7个方面。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还公布了这7个方面的44个典型遗产案例,总结了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冬奥场馆、科技创新、城市更新、区域协同、志愿服务等多方面的亮点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北京冬奥会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奥运遗产。我个人总结就是六大双奥遗产点亮双奥之城,其中的体育遗产包括运动赛事、竞技水平、场地设施、人才队伍等等,这是最直接的冬奥遗产。”他说,通过奥运会这样一个世界舞台,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冰雪运动对于大众健康、对于休闲产业的重要性,更多的中国人通过冬奥会认识到,能够参与冰雪运动是一个快乐的、健康的大众化的运动,这对于普及冰雪产业,特别是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焦点

  02

  北京冬奥场馆赛后怎么用?

  体育遗产可以说是北京冬奥会最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遗产之一。而这其中,美轮美奂的冬奥场馆以及它们充满中式浪漫的昵称,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雪游龙”舞动“冰丝带”,“雪如意”牵手“冰玉环”,这些冬奥场馆不仅展现了“绿色、共享、开放和廉洁”的理念,还将优雅浪漫的中国之美通过冬奥会传向世界。

  全国政协委员沈瑾认为,拿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来说,我们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场馆的赛后利用。除竞赛以外,做了许多其他的功能,比如说“雪如意”顶峰俱乐部,它大概是3000平方米的开敞、无柱的大空间,它可以做论坛、展览甚至餐饮。“雪飞天”也就是首钢大跳台,场馆选址结合工业遗存的改造,建成了体育主题公园,直接服务冰雪运动。同时带动了首钢的绿色转型升级。

  除了沈瑾提到的雪如意、雪飞天,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水立方”在冬奥会变身“冰立方”就是场馆赛后循环利用的典型案例。

  作为“双奥”场馆,“冰立方”是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也是世界上唯一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双奥”场馆。冬奥会结束后,国家游泳中心将成为集冰上精品赛事举办、大众冰上健身、冰壶运动推广等于一身的综合冰上项目平台。据介绍,未来场馆会在水冰之间自由转换,每年11月开始为冰场,次年4月左右恢复为泳池,体现了建筑与技术的高质量发展,也让“双奥”遗产持续绽放光芒。

  温馨提醒

  “冰立方”4月率先开放体验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部分场馆计划今年“五一”前对外开放。目前,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人员和设备移出工作进展顺利,4月与公众率先见面,全面开放冬奥赛时场景体验。

  

冬奥原场景全方位呈现

  

  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3月20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冬奥冰壶和冬残奥轮椅冰壶赛事结束后,为满足公众打卡体验需求,“冰立方”比赛大厅4月起开放赛后参观体验。大厅内,冬奥形象景观、赛时看台、冰壶赛道全面保留;赛时体育展示演出继续上演;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继续上班”,把“赛场感”还原给观众。

  不只是拍照留念,赛时场馆运行工作也设计成体验项目对外开放。公众可沉浸式带入“运动员身份”,走进保留有运动员服装、留言、自我激励标语的装备区和更衣间,到赛道投掷冰壶,模拟赛时颁奖,在媒体区接受持权转播商采访与家人视频连线等。

  杨奇勇表示,场馆赛后开放核心是“冬奥原场景的全方位呈现,重点突出原汁原味”。同时,场馆借助开放契机,向更多公众传递冬奥文化和人文精神。

  例如,场馆团队特别收集整理了志愿者赛时服务的招贴、工作资料、宣传视频等,继续致敬志愿服务精神;场馆还将开辟奥运徽章集市,让公众感受徽章收藏、交换、分享的乐趣。

  

冰上运动中心5月首次对外开放

  

  记者了解到,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闭幕后,国家游泳中心长期经营活动全面恢复,“冰上和水上运动双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全面启动实施。

  水上运动方面,比赛大厅赛后参观结束后,冰壶赛道计划6月回归泳池赛道,变身“水立方”承接水上赛事;嬉水乐园和改造过后的热身泳池也将在暑期前与公众见面。场馆会议、展览、演出等商业活动也将恢复。

  冰上运动方面,位于场馆南侧地下空间的“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将于5月首次对外开放。中心内的两块冰场将全年制冰。1000平方米冰场永久作为冰壶比赛和培训场地;1830平方米冰场以冰壶为特色,多元开展花滑、冰球、冰上演出等。今年底,场馆将引进国际冰壶赛,根据需要在比赛大厅或中心举办。

  

综合新华社、工人日报、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