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落实差异化防控,确保农村有序流动不误春耕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04-20 00:40

  4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受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和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影响,农民下田、农资下摆、农机上路和外出农民返乡务农遇到一些困难。农业农村部合作经济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毛德智介绍,对这些问题,农业农村部一直高度关注,前期已经下发了抓好春耕生产、维护畜牧业正常产销秩序等多个通知,并且开通了春耕农资保供等多个热线电话和网上留言平台,点对点解决农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实际困难。

  就接下来的应对措施,毛德智主要提到两个方面,一是在落实精准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有序组织有返乡意愿的农民尽早返回,在外地包地种粮的农民尽快返回包地的地区,投入春耕生产。二是在具体农事环节,要严格落实差异化防控措施,严防“一刀切”“简单化”和“层层加码”,严禁擅自设卡拦截、随意断路封村,保证农资农机、农产品和务农人员正常流动,有序开展农事活动。

  上述发言主要针对春耕,稍作分析不难发现,这一系列措施其实也是针对农村地区防疫工作的系统性安排。农耕的开展与农村的社会秩序息息相关,如果农村防疫能够做到科学合理,春耕基本也就有了保障。防疫如何做到科学合理,概而论之就是要立足精准防控,保证人与物的正常流动。发布会所披露的措施,基本呼应了过去一段时间舆论的担忧与诉求,可以说也切中了目前春耕工作的主要痛点。

  比如说农民工的城乡流动,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春耕的主体是农民,但当下农民身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农时务农,其他时候则化身农民工,在城市工作。而要保证春耕,显然就要确保人员在城乡的正常流动。在平时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疫情打乱了社会流动的节奏,特别是在一些发生了疫情的地方,有的农民工就困在城市,他们返乡会遇到诸多障碍,比如,城市防控政策可能根本不允许他们离开,再如,家乡可能不会接纳他们,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出行决策。类似困境一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会导致相应的社会问题,而影响春耕就是问题之一。

  组织务农农民返乡是当务之急,而有关部门统筹开展这一工作,显然比农民个体去争取更有效率。尤其是在疫情严重的地区,这种方式可能是目前最值得提倡的。4月上旬,吉林省发布了《关于滞留长吉两市农民返乡春耕工作方案》,强调力保防疫、春耕两不误。据吉林省官方通报,截至4月15日,对滞留在长春市返乡农民的大规模转运工作基本完成,累计转运30000余人。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专门的政策支持而是农民独自行动,真正能返乡的农民可能屈指可数。

  务农农民返乡是第一步,接下来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务农过程中的防控工作。这里需要对不同情况做具体分析,完全没有疫情的地区,以及城市有病例但农村地区没有病例的,显然适用不同的防控措施。而即便是后者,即城市有病例但农村地区没有病例的地方,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尤其要避免“一刀切”式的防控。实事求是地说,以农村的人口密度,务农时多数时候是不会出现大规模人群聚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若照搬城市的防控策略,显然就不合适。至于那些疫情不严重甚至完全没有病例的地方,就更要避免过度防控。

  农村的特点和城市有所不同,该采取怎样的防控措施,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春耕是大事,不容有误,期待以春耕为契机,对农村疫情防控做出全方位的梳理,纠正那些不当的、过时的防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