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保护儿童安全宜松紧有度张弛有方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姚华松 06-02 00:40

  来论

  这个“六一”,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批准,新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正式发布和实施。《要求》重点完善了学校大门外、学校周界、学校出入口、门卫室、宿舍楼、教学楼等16个重点部位和区域的安保措施,对于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孩子们的安全,需要注意两点:其一,一些表面上看似安全的地方其实不一定安全,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比如对于孩子而言,家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温暖、给孩子关心与爱的地方,但很多时候家人也会做一些威胁与伤害孩子的事;孩子们在家的主要娱乐方式是使用电子产品,看视频、打游戏等,这些东西给孩子带来轻松与愉悦,但也可能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其二,安全不等于“绝对无风险”,战胜困难、解决问题、应对风险的历练,是孩子们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那么,对这些方面的安全应该怎么看?

  其一,家庭环境安全。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最大。这年头,孩子犯错时家长动辄打骂或诉诸武力的传统教育方式逐渐被摒弃,但冷暴力、热暴力却在不同程度发生。“你看谁谁比你强”“你怎么这么笨”等言语从不少父母嘴里脱口而出,日常生活中无视或忽略孩子需求或诉求的行为屡见不鲜;一些父亲习惯把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等作为忽略孩子的借口,缺席子女的成长与发展过程,造成孩子性格上的严重偏差。家长们应该厚植协同育儿的理念,提倡与孩子进行平等与友善的交流与沟通,是营造安全家庭环境的关键。

  其二,电子产品安全。电子化时代,各种电子产品无孔不入,想完全杜绝电子产品及其对孩子的影响几乎不可能。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各种影响及一定程度的危害,是无法逃避的客观事实。除了学校方明确禁止学生携手机进校园、家长监督子女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督促相关企业对游戏时长及使用者年龄等做出限制等举措外,重建电子产品及游戏供应商的社会责任是当务之急。网络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对游戏及视频内容、角色定位、衣着服饰等的严格监管与审查职责;相关技术研究机构要尽快研发出各种有效的隔离技术,开发出基于用户年龄层次的精细管理技术,对于某款游戏不合适某个年龄层次的儿童,对后者及时启动“不可见”等功能。

  同时,也需要明确,营造孩子安全的成长与发展环境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不是简单地将孩子们圈起来,把他们包裹得严严实实。家长们不是担心这个,就是惧怕那个,部分家长对孩子宠溺成疾,一味袒护与迁就,越俎代庖。长此以往,孩子必然会成为脆弱不堪、碰见事情不知所措、遇事无担当的“巨婴”;部分家长秉持“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思维,过分小心翼翼,其实在剥夺孩子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家长或老师都希望孩子生活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里,但这很不切实际,因为社会的多元复杂性决定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环境必然也是多元而复杂的。我们需要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与磨砺,这些磨砺与挫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总之,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与看待儿童安全,儿童的安全与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营造相对安全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规避对他们进行过度保护,在保护与放手之间需要达至某种平衡。 □姚华松(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