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查验核酸不再是常态,政策执行要持续跟踪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冯海宁 06-10 01:19

  来论

  核酸检测工作迎来新的部署。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6月9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聚集性疫情发生后,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科学制定核酸筛查策略,划定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扩大范围开展全员筛查。没有疫情发生,也没有输入风险的地区,查验核酸不应成为一种常态。

  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述。正因为极其重要,各地都高度重视该工作,既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以方便市民就近采样;也要求公共场所和社区等对市民核酸结果进行查验。不过,对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而言,密集的核酸检测,处处查验核酸,则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与折腾。

  对低风险地区来说,如果常态化查验核酸,就等于倒逼市民按时做核酸,既影响市民正常生产生活,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城市运行效率乃至营商环境。同时,也给地方财政造成极大压力,因为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需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但疫情影响财政收入,不是每个地方的财政都有能力负担常态化核酸检测成本。

  不久前,四川阆中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发文,要求市民自费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引发当地居民质疑——居民认为当地近期没有疫情,让市民自费常态化核酸检测劳民伤财。随后该市调整为“自愿检测”。该市之所以让市民自费检测核酸,原因是“政府承担不起”。而即使财政承担得起,这样的常态化核酸检测显然也是浪费。

  如今国家层面调整了核酸检测政策,做出新部署:一方面,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划定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扩大范围开展全员筛查。即常态化核酸检测不再搞“一刀切”,而是因疫制宜确定核酸检测政策。另一方面,低风险地区查验核酸不应成为一种常态。这对低风险地区的居民、财政、经济等都是重大利好,可谓是一举多得。

  对低风险地区居民以及低风险人群而言,显然可以在核酸采样、核酸查验环节节省时间和精力。如果是市民自费检测,还能省钱。地方财政不再为没有必要的核酸检测买单后,就能节省不少财政资金。同时,不再常态化查验核酸,也为各个公共场所、商业场所、社区等降低了防控成本,并为城市恢复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可能有人会担心,低风险地区查验核酸不再成为常态,会为疫情暴发埋下隐患,理由是核酸检测是发现疫情、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其实,这种担心毫无必要,因为低风险地区的社会面基本是安全的,地区内疫情反弹风险较低;对机场、火车站等采取科学防控措施后则能外防输入。

  一些地方疫情防控压力极大,甚至变成“惊弓之鸟”,不敢轻易放松核酸查验等政策。那么,部署低风险地区查验核酸不应成为常态,能否落实到位还有待观察。回顾新冠防疫之路,宏观层面决策部署总体来说获得社会认可,但某些地方“层层加码”现象不少。所以,对于顽固坚持常态化查验核酸的低风险地区,有关方面也要及时督促整改。 □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