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范氏家族的启示

《明清通州范氏家族文学与文化研究》,陈晓峰著,中华书局2022年9月版,138.00元。
□黄伟
家族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基础和特征之一,在古代安土重迁的农业文明中形成了文学世家的独特现象,具体表现为家族的绵延不绝和文化的薪火相传,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从家族的视野进入文学创作的现场,可谓拓展了古代文学研究的视阈,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陈晓峰《明清通州范氏家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即是这一领域颇富特色的著作,全书50余万字,凡上下两编6章。该著作试图探讨家族作为重要社会单元和历史因素在古代文学与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对文学世家的认识,还对明清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基于学术的敏感性和创新性,陈晓峰博士关注主流之外的布衣文学世家,以“通州范氏家族文学与文化”为研究对象,这一选择本身体现出睿智的学术眼光和可嘉的学术勇气。通州范氏家族是北宋范仲淹直系后裔,明洪武三年(1370)由江西抚州始迁通州,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成为了该地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家族以诗礼书香传家,跨越明、清、民国,直至当代,450余年间繁衍生息,克绍箕裘,文人辈出,先后诞生了文学家30余人,拥有清晰的传承脉络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范氏家族充分肯定了投身文事的生存方式和价值意义,以诗文担负起兴家振族之责。家族“九代诗人八代穷”,第七世范崇简颇具代表意义。家境日窘,每至除夕,有索债者公然入座。范崇简如遇大劫,在这一阖家团圆之日,迫不得已自晨起至夜半避债于外,惶惶不可终日,以至凌晨方归。又如,雨雪纷飞,过午未炊,出无雨具,范崇简勉强至市赊米二升。厨下乏薪,遂移斧废窗以代之,及炊熟,庭内雪深一尺矣!家境贫寒至此,令人唏嘘。然而,范崇简安贫乐道,心无旁骛,坚守“诗是吾家事”的家训,吟咏不辍,可见其振兴风雅之使命、舍我其谁之担当。光绪十七年(1891)至光绪二十年(1894),家族第十世范当世担任李鸿章西席。因兄弟三人久未中举,李鸿章以为范氏祖坟风水不佳,亟须改造。范当世当场驳斥,以为家中五六代均有文集传世,如此风水不可多得。“假令风水一改,而忽然使孝友风微、文章减色,但出无数举人、进士,而勋业、福泽之际并不能及中堂之毫厘,徒然闹饥荒,丧廉耻,其为一日二日惊愚炫俗之计则善矣,其奈百年何哉?”言辞之间可见对以诗文传家的无限自豪。范氏家族各代潜文游艺,全力通过文学与文化的力量营建声誉。家族没有持久显赫的政治地位,没有富足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游离于主流之外的布衣家族,显示了古代文学世家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著者不仅对这一独特形态的家族进行文学谱系的建构,还探讨其发展演变的文化生态,分析朝代更迭、社会政治、文学思潮与家族命运的关系以及对家族成员境遇心态、处世方式、创作阵容、文学审美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还从地域文化、社会交往和家族氛围等维度破译孕育通州范氏的基因密码。其中,“家风传承”一节令人印象深刻。范氏家族在世代窘迫的生存境况之中,重视修身品节,家风高秀。万历三十六年(1608),范应龙以明经高第拜直隶庆云县令,因子任职吏部,引嫌辞膻,乡居不仕。归里筑尊腰馆,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意。万历三十八年(1610),范凤翼辞官还乡,虽数遭征召,坚卧不出,学者称之“真隐先生”。光绪十七年(1891),范钟参加乡试,副主考是江西德化李盛铎,此人乃其兄故友蔡金台同乡,二人遂谋泄题,并约好试卷记号,以便私相录取,遭到范钟拒绝。光绪二十四年(1898),范钟最终凭借真才实学中进士二甲第三十二名。同年,范钟与弟范铠分别前往河南、山东任职。临行,父亲亲书《作吏十规》以警之,字里行间可见防微杜渐之苦心。著者由宏观而微观,深入分析范氏家族的家风和师承,挖掘世家文化中极富当代意义的精神资源。
通州山茨社是晚明范凤翼为逃避污浊官场、险恶政治创立的地方性诗社,从万历三十九年(1611)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以范氏家族为主体的数代文人努力下绵延近二百年,时间之长,实属罕见,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作者通过爬梳大量诗文集和方志等,勾勒了这一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通州诗社的发展轨迹和独特形态,对其创建时间、参与人员、社集活动、丰富内涵进行了细致考述,复原被遮蔽的基层文学创作现场,彰显了范氏家族对地域文化的建设之功。
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作者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以提出新观点,纠正讹误,澄清事实。论著中对范国禄与李渔的交游考述尤为精彩之笔,范国禄《次韵答李渔》一诗披露了顺治九年(1652)李渔正饱受外界流言蜚语之中伤,遂有移家通州之念,对未来的小说、戏曲创作踌躇满志。顺治十年(1653),李渔应范国禄之约,与当地官绅、文人广泛交往,往来通州、如皋、泰州、扬州之间,这对紧随其后结撰的小说《无声戏》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材料的发现不仅深化了李渔早年的生平和创作研究,而且还纠正了学界对李渔这一时期交往皆为“有气节的明遗民”的认识偏差。又如,中科院藏《十山书刻序言》收录了清初33位文人为范国禄16种书刻所作序文,中科院藏《狼五诗存》是通州第一部地域诗歌总集,中科院藏范当世《南通范氏家世遗文目录》是家族各代著述辑录,这些文献的发掘不仅增加了这部著作的学术分量,也切实解决了诸多问题。
《明清通州范氏家族文学与文化研究》一书以布衣文学世家为研究对象,从文献材料出发,以文学与史学为经,个案与时代为纬,整体和个案结合,宏、中、微相辅相成,进行家族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梳理,不失为一部明清家族文学研究的学术佳构。
- 下一篇:书店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