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橡胶专家与侨乡恩平马龙塘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冯创志 12-25 01:03

  本文作者(左)在恩平市牛江镇马龙塘村村口。

  人物

  冯创志  恩平

  今年86岁的中国著名橡胶专家武可迁,日前打通了我的电话,一开始颇让我意外。但了解原因后,又让我感动。原来,武老找我,一是因为我曾在恩平市发改局和恩平报社等单位工作过,有些信息跟我交流,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知道我是恩平市牛江镇马龙塘村人,他托我向马龙塘的乡亲们传话:他想念马龙塘,感激马龙塘,感谢马龙塘的乡亲们!

  武可迁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最早在青岛工作,马龙塘村人为何能与他结缘?说来话长。

  武可迁1937年出生,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工作,他就在青岛国营第二橡胶总厂担任试验员兼绘图员,是新中国胶乳业的第一批研发和从业者。而到了1955年,新中国建设的浪潮将武可迁推送到了广东,起因说来很有意思,事关后来千万人使用的计生避孕产品。当年,首先出于研发和生产避孕套的原因,国家决定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广州建立“国营第十一橡胶厂”,这也是中国唯一的中央管辖的国营直属胶乳制品大厂。

  据武可迁回忆,一开始,由于位于珠江南岸工业大道的厂房尚在加紧安装建设中,上级决定并安排在广州市区解放南路濠畔街166号原私营兴华电池厂旧厂房先作试验基地,先试制男用避孕套和女用避孕隔膜。而武可迁和20余名青岛国营第二橡胶总厂的技术人员,奉化工部调令,经过五天五夜的绿皮火车旅程,1955年12月1日到达广州当时的白云路火车站。他们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以笔代语,辗转找到了濠畔街166号。从此,武可迁就扎根南国,并在新中国的橡胶事业上努力耕耘。

  在武可迁和同事们的奋斗下,广州国营第十一橡胶厂逐渐发展成千人大厂,承担研发所有市场和国家需要的胶乳制品,生产品种几乎涵盖了所有胶乳制品,生产方式也从手工线过渡到联动线再发展到全自动化生产。而武可迁先后担任过试验员、工程师、车间主任、厂长、总工程师乃至总经理等职务。武可迁最为人称道的贡献是,他主持研发的防氚手套通过国家鉴定并荣获广州市科技进步奖,该产品被应用到共和国“两弹一星”的核防护上,打破了国外垄断。

  而在1969年至1973年期间,在那个特殊动荡的时期,武可迁被下放到恩平马龙塘村劳动。他在电话里对我说:“你们马龙塘人心好,从不当我这个讲普通话的苏北人是外人。”

  他告诉我,当年有吃的乡亲们都会送他一份;他居住的斗室里每天人来人往,即使不是过年过节,村中男女老少一大帮乡亲都会来小屋嘘寒问暖。武老不无自豪又感激地说:“想当年,马龙塘赚工分最多的是我,6000分以上,全牛江公社第一。因为我不趁墟,每天都出工,分粮食最多也是我了。当然,也是村干部和乡亲们照顾我。”说到此处,电话里传出他哈哈的笑声。他后来还在微信上给我留言:“难忘的马龙塘,让我老泪纵横!”

  12月中旬,我回到马龙塘村,见到了今年76岁、武可迁在马龙塘劳动生活时当记分员的冯牡骥。冯牡骥告诉我,武可迁是大学生,有文化又多才多艺,又是个性情开朗、热情助人的人。那时武可迁用自己的铜号为生产队吹开工号。冯牡骥说,每当武的铜号响起,村民们就自觉从家里往田里出勤了,这是马龙塘独有一景。当年吹什么曲调?我通过电话向武可迁求证,他说,当年最喜欢吹《我是一个兵》和《下定决心》。

  不但如此,武可迁还在1970年冬成功地救起了跌倒在山坑底的生产队一头耕牛,受到大队党支部和全村表扬。1973年,武可迁离开马龙塘时,他把所分的几百斤粮食全都分给了村民。到现在说起武可迁,老一辈马龙塘村民都说,老武是个大好人。

  在与笔者的电话中,武老一再表示,马龙塘是他的第二故乡。待疫情缓解后,他要重回马龙塘看看,见见几十年的乡亲,要设宴请马龙塘全体村民喝一杯。作为中国橡胶行业的著名专家,武可迁一直退而不休,如今86岁高龄的他仍在厦门担任一家橡胶企业的首席技术专家,同时是全国11家橡胶和胶乳企业的顾问。他告诉我,“我一辈子只干一件事情,就是橡胶事业。我不是在发挥余热,我要发挥‘全热’!”

  当我回到马龙塘村,与几位村干部转达了武老有心重访马龙塘的心愿后,大家都很激动。在我看来,作为著名专家,功成名就,武可迁仍对有一粥一饭之恩的马龙塘及其村民念念不忘,亦可谓不忘初心。身为马龙塘村人,我热切期待着武老重回他的“第二家乡”,与乡亲一起“把酒话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