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局起好步,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广东力量
1月12日上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省长王伟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对广东过去五年工作进行了回顾,确定了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并对2023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重大成就的五年,也是广东奋勇争先、走在前列的五年。
2022年,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8万亿元,五年跨过3个万亿元级台阶、年均增长5%,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00万户、五年净增608万户,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17家、五年增加6家;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55%、29.5%,金融业增加值达1.15万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5.9%。随着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广东发展质量和效益在不断提升。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的根本出路,也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近年来,广东面对各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和复杂的环境,取得了十分不易的成绩。而因为这些成绩,广东的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坚强的支撑。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
实现这个目标并不轻松。广东经济体量大、基数高,要在高基数上连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其难度不言而喻。
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以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是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应有的担当。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全省在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广东不缺条件不缺能力,更有充分的信心。
未来工作千头万绪,锚定目标,需要胸怀全局、提纲挈领。
从2023年广东财政预算报告可以看出,2023年,广东的重点一是兜牢民生保障,二是向科创全面发力。
保民生向来是财政“花钱”的优先方向。自疫情发生以来,广东各级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纾困、兜底全力以赴,显示出了巨大的制度优势。
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22年全省民生类支出12968.44亿元,只增不减,全省投入十件民生实事资金高达805.6亿元。
逐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仍是2023年财政最基本的职责。财政预算报告披露,2023年,省财政将为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2170.5亿元,支持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省财政优先安排1167.02亿元,增长5.8%。
以民生为先,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保障,还需要对资金合理安排,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为了确保民生保障支出“只增不减”,就不能不对其他一些支出作出取舍。另外,即使是民生支出,也不能不讲求效益。
广东每年遴选十件民生实事之所以取得了扎实的成效,其成功的奥秘正在于注重了普惠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因为总是从群众的急难愁盼入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所以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都逐步得到了解决。
有理由相信,民生保障水平的提高,将为广东推进共同富裕以及促消费、扩内需打下良好基础。
推动制造强省,拟安排224.69亿元,增长86.6%;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投入992.92亿元,这些数据则显示了广东全力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决心。
科创强省,广东有雄厚的基础,也有独特的优势。在这块热土上,有着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企业,集聚了各种创新人才,并构建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广东为此不惜巨资,必将产生高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进而形成产业兴旺、创新强劲、动能充沛的全新格局。
形势越复杂,越需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早日部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谋定而动、勇毅前行,广东有望在全国成为更高起点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春风吹南粤,大潮起珠江。目光远大、步履坚实的广东正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必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 下一篇:一串串数字,是信号是清单更是期待